87、禮讓(《論語》里仁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么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么能實行禮呢?”(譯文源于網絡)

《論語》里仁第13節。小人以利治國,富國強民靠得是爭。在爭得富強的同時,也埋下了不公,埋下了民怨的種子。這是與孔老夫子要平天下,建立一個大穩定系統相違背的。

君子以禮治國,如果說以利治國的關鍵詞是爭,那么以禮治國的關鍵詞是讓。在禮治的國度有沒有不公平?有沒有民怨?有不公平,但沒有民怨!

孔老夫子眼里的社會本身就是上下有別,貪富不均,分配不等的復雜社會。但這個復雜社會在禮的大框架下,卻是和諧有序運作的。而民怨是和諧有序的天敵,如何避免民怨,一個字:讓!

你看國人酸儒們在排坐位,排先后秩序時那個你推我讓的勁。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

讓的前提是禮,禮的前提仁,仁之根本是孝悌。說白了我們都是同一個圈子里的人,都是自已人,是親人,有什么好爭的。

再說該怎么讓,誰先誰后,誰多誰少都有禮給你規定好了,照辦就是了。據說禮之極致,什么級別的人吃西瓜要切成幾塊才能吃,都有明確規定。

好了,仁也修了,道也聞了,治國育人的方略也定下了,接下來是不是該出仕一展才華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