曽奇峰:精神分析基礎課之10

曽奇峰:精神分析基礎課之10

1.嬰兒出生時被擠壓的過程,就像是一次心理的和軀體的按摩。

2. 嚴格人格障礙( 機械、固執、呆板等) 和精神分裂癥一般是口腔期的問題。

3.當一個人的人格不獨立、邊界不清晰的時候,就很容易把別人的問題看成是自己的問題進行攻擊。

4.精神分析視野下一切的心理疾病,實際上都是發育的疾病。也就是說,一個人沒有充分地長大,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5. 心理發展過程的三階段理論:

① 口腔期(oralstage):0-1歲。這時候一個人獲得快感和建立關系的核心部位就是他的嘴唇。關鍵詞:依賴。

② 肛門期(analstage):1-3歲。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是最為重要的任務。這個關系到自己對自己身體的感覺(自我意識與自我控制感),甚至關系到榮譽(社會比較),還關系到我們跟媽媽的關系(大小便誰說了算)。關鍵詞:控制。

③ 俄狄浦斯期。

6.常見的口腔期的滯留:進食障礙、抽煙、不停的說話。

7. 進食障礙分為三種:

①神經性厭食癥:是少數可以致死的心身疾病,女性的發病率/男性的發病率=9;

② 神經性貪食癥;

③ 神經性暴食癥。

8. 父母親過度控制孩子的大小便:

①孩子可能變成對自己過度控制的狀態;

②孩子可能變成對自己完全不控制的狀態。

9.肛門期也可稱為"鋼琴期",在全世界的華人家庭中,父母親都會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讓他們練鋼琴。這其實是把一種對大小便這種生物學過程的控制,變成了堂而皇之的對孩子的行為的控制。

10.如果我們跟一個人打交道的時候,必須要按照他說的來,否則要么會感到內疚,要么就需要費很大的勁來反抗他的控制,那么對方這個人,很有可能還有一部分心理發展仍然停留在肛門期的階段。

11.文化是一種規則,也是一種限定,限定你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自由。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12.科胡特說過,父母是什么人格,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 健康父母的人格是超越了依賴和獨立(口腔期)的問題,介于需要控制就控制,不需要控制就不控制的(肛門期)靈活狀態。

13.《金剛經》比較適用于滯留在肛門期的人。A可以是A,A也可以不是A,這樣也就把對一件事情的判斷,做了一個搖晃。這對肛門期的偏執狀態,是有很好的療愈意義的。

14.想讓孩子有健康的人格,有兩個注意點:

①要讓父母的那個軸,足夠的強大。也就是說,要讓孩子盡可能生活在父母跟自己的這樣一個三角形中間,不要擴大到祖輩那里去。

② 在孩子的教育上面要留白。

15.一個關于心理健康的絕對標準:就是這個人的社會化程度。如果一個人沒有新的客體經驗,那么他的內心世界的規模就會變得很小,這個直接等于精神不健康。

入選主題


精神分析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