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瓶車 、自行車的身價
一弓
早上,全家快速吃早餐。丈夫急匆匆先下樓,一會兒,來了電話,告知,女兒的電瓶車的電瓶被盜了,車子成了空殼。
女兒的電瓶車是去年買的。買的時候千挑萬選,終于選定著這款小巧、經濟實惠的車型。黑得錚亮,車身緊湊,有玲瓏感。看女兒那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不管到哪里,小電瓶車一發動,既省力又省時,真的很方便,雖不時要充電,可也了了女兒的一大心愿。
如今,電瓶自行車已很普及,街上,腳踏自行車已很少見,只是老年人,還能看見他們用力踩著自行車的身影。中青年騎的大部份是電瓶車了,可見這種車是的趕潮流的。
近幾天,新聞媒體上又倡導騎腳踏自行車,說什么,既能行路又能健身。騎自行車健身似乎又成為時尚,時不時還作為一項新鮮玩意宣傳:踩自行車比賽;踏自行車郊游;騎自行車周游全國等等不一而足。
真是奇怪,許多事物一旦束之高閣了,撿起來又成了時尚。更有甚者,說騎自行車能綠色環保,是低碳生活,能創造和諧社會。
不管如何,流行的不一定長久,長久的不一定趕潮。
記得自行車進入我國的年限已久。剛有自行車時,連皇上大人都要嘗個鮮,平民百姓只能望車興嘆,甚至不知那是啥玩意兒。
我最早學的腳踏自行車是父親的高架戰馬式的、德國造的、腳閘式的、寬胎的腳踏自行車。那時大概十歲,剛學時還夠不著座凳,只好兩腳懸空著踩。學了幾天,癮還特大,膽子也特大。能把車子踩著轉了,居然就把車子騎上了街,連剎車、下車都不會,東倒西歪。終于撞翻了小販的荸薺攤,又撞破了路邊的糞桶,只到撞上人行道上的大樹,自己摔了個狗啃泥,車才算停下來,就是下車了。如此慘狀,可想而知。但第二天又騎著車上街,樂此不疲。
一段時間后,騎自行車成了人們的時尚,最愛,家家以有一輛自行車為榮。要知道,當時,自行車屬于計劃物資,得憑票購買的。人托人,保托保,才能買一輛自己喜歡的自行車。難怪當時人們談戀愛的價碼之一就有自行車這一項,可見,自行車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了。
當年,有自行車的人家把車擦得锃亮,放在過道里,家門口,以顯擺,可從沒聽說誰家車子不翼而飛,更沒聽說誰家車胎被下掉了或車胎被人扎破了。真是生活平穩,人情和諧。雖然大家每月每人只有半斤肉、二兩油,可人們活得很知足,工作干勁倍足。
今天,物質如此豐富了,滿大街都是自行車的三代、四代,個個身著價格不菲的彩裝,形似模特,酷似皇上、皇妃,可人的那顆心卻怎地了呢?真讓人費解。看來,精神富有不是用金錢可以買來的哦。
小女只好又騎著那輛三十年前我的破腳踩自行車上班去了。雖不美,但壽命還蠻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