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不是我寫的,我只是知識的搬運者,如果覺得有用,去圈外學習更多知識,哈哈。
第一課? ? 知己知彼,才不被拒
這節課我們回答這三個問題:
1、企業通過校招,想獲得什么?
2、被拒是因為不了解自己?
3、被拒還是因為不了解企業?
企業為什么要校招?
企業招聘分兩種:分別是社會招聘和校園招聘。
社會招聘面向的是有工作經驗的人。與之相比,校園里的學生幾乎沒有工作經驗,無法馬上創造價值。
那么企業為什么還要校招呢?為了獲取長期回報
企業之所以愿意校招,是處于以下考慮:
1、大學里人才集中,招聘成本低;
2、大學生容易接受新事物;
3、大學生毫無工作經驗,易于塑造;
4、在開始階段就搶到高潛力人才;
5、雇主品牌宣傳。
招應屆生,就像買股票
應屆生沒經驗,那么自然,企業招聘就是跟買股票一樣了,看中的是潛力。
既然是潛力,為什么還要有相關實習經歷呢?
一句話:實習經歷是為了證明你的潛力,幫助企業降低風險。
校招的一般流程如何?
校招通常分一下5步:
1、前期宣傳:宣講會、招聘廣告等
2、簡歷投遞:網上申請,或郵箱投遞
3、筆試:有些公司、崗位沒有
4、面試:群面、單面等形式
5、發offer:也包括談薪酬
網上申請為何總被拒?
很多人會在網申階段莫名地掛掉,網申的篩選常常通過關鍵詞,有兩種方式:
1、單項不符合的直接篩掉
2、每項賦予一定權重,最后加權得出總分,再篩掉不及格者
網申之前,沒看企業招聘需求,盲目申請,掛掉可能性就比較大了。
筆試為什么總不過?
1、專業知識的筆試:考察專業能力,主要針對一些技術性崗位
2、認知能力的筆試:測試應聘者的智力水平等
3、性格特質的筆試:通過心理測試,考察應聘者的性格特質和價值觀,是否與公司文化相符
這3種里,1和2大多可以在網上找到真題。尤其是2,多數企業的筆試題供應商都是SHL之類的公司,花兩天做很多題,是能夠在短時間內提高的。
而3,只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作答即可,不適合并不可惜。
簡歷面試被拒的兩大原因
通常來說,被拒的原因無外乎兩個:
1、不了解自己
舉例子:畢業時,我覺得自己性格比較內向,想要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所以我投了不少的銷售崗位,但是幾乎每一個銷售崗位的面試官都拒了我,他們說我并不適合,覺得我可以重新定位一個職業方向。回想起來,我并不了解自己,自己的競爭優勢是在思維能力,善于分析和解決問題,條理清晰。
2、不了解企業
如何了解自己?
如果要能做好、做長一份工作,一般需要三個條件:熱愛、擅長和滿足需求。所以,企業就在考察這些方面。
熱愛:決定你是否做地開心
擅長:決定你是否能做好
需求:決定你是否能堅持
某類職位總是被拒,可能真的就是不適合,只是自己覺察不出來,而面試官看出來了。
了解自己的興趣、擅長和需求,能夠避免病急亂投醫、總是被拒。
如何知道自己的興趣?
發現自己興趣,有以下三個方法:
1、多嘗試
2、多總結
3、做測試
如何知道自己的擅長?
尋找自己的擅長領域,有兩種方法:
1、自我總結
問自己一些問題:
2、他人反饋
如何分析企業的需求?
賣產品如此,賣自己也是一樣。求職,無非是向企業出賣自己的服務。那么,如何分析得知企業的需求呢?
企業招聘需求,是一套體系。
企業在寫招聘要求的時候,是對職位所需的能力做過詳細分析的,背后是一個體系。而這套體系中的核心,是以下冰山模型。
這個模型,囊括了一個人內在價值的各個要素,企業的招聘需求往往也跟這些要素對應。
模型要素1:知識和技能
知識和技能是最容易后天習得的,也是最容易考察的。
在招聘要求中,知識要求體現在一個人的學校、學歷、專業等等,技能要求體現在一個人所會的工具,比如PPT、Excel、某種編程語言等
這部分要求,通常在簡歷篩選中考慮。
模型要素2:能力
能力更多是指軟能力,比如思維、溝通等等,改變周期很長,但是對人的影響更大。比如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強,那么知道是容易習得的。
所以,相較于知識和技能,能力更能代表一個人的潛力。這部分在簡歷篩選上,只能是小部分體現,主要還是通過面試來考察。
模型要素3:天賦
這里所說的天賦,是指成年后可變性較小的因素,包括性格特質、動機和價值觀。
在招聘要求中,企業有時會列出部分性格特質要求。
至于價值觀和動機,通常不會明說,而是面試中考察。
當然,也有企業會使用測評問卷,比如很多人熟悉的MBTI。
各要素在企業需求中的位置
有統計數據顯示,內推求職成功率為40%,遠高于直接投遞簡歷的成功率。
大部分公司是非常喜歡內推的。畢竟,短短幾個小時的面試,無法完全了解一個人,而通過內推招到的人,有舉薦人背書,更加可靠。 ?
待續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