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四中一篇初二女生的作文忽然網絡爆火,連高曉松都大加點贊,尤其是其中的那句“愿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更是引起了很多成年人的共鳴。
這篇作文我也看了,作為一名初中的孩子,能夠對自己未來的人生有所思考、有所期待,而且小文章寫得有思想,也有文采,殊為不易。當然,其中很多警句其實是網絡上早有流傳的,只不過她的語文老師并不了解罷了。
比如老師批紅“此句尤為精彩”的“愿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其實網絡上早有流傳,更有同名的書出版,“愿你有盔甲也有軟肋”等語句也是如此。雖然對于孩子,不宜過于苛責,但是老師還是應該有一些冷靜和見識的,可以夸夸,但不宜過分捧殺。
該老師點評說,這篇作文“說出了很多人到中年的人想說的話”,但我卻覺得,如果人到中年,還總是說著少年般的話語,那就是“不經打擊老天真”了。
所以我重點想談的,就是那句“愿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這樣的話,作為少年的美好愿景固無不可,但如果成年人還這么說,就有些天真和矯情了,總不能真當自己是“老頑童”或“天山童姥”吧!
我知道這樣說會有些殺風景,但人生畢竟不能總活在童話中,每一個階段的人都有每一個階段的語境,峰回路轉,事易時移,風景既然不同、體悟自然各異。
正當少年的我們,都以為自己不會改變,以為自己會永遠清澈、永遠鮮艷、永遠朝氣蓬勃下去,更以為自己會改變這個世界。但隨著少年子弟江湖老,經年塵土滿征衣的大多數人,終將會被這個世界所改變,甚至征服。
難免會有破滅——“那時我們有夢/關于文學/關于愛情/關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總是會有妥協——“我們已經完全變成/二十歲的時候我們與之抗爭的東西”。
這里并沒有孰是孰非,只是我們學會了微笑著跟這個世界、跟生活和歲月和解。
當然,一定會有人選擇繼續抗爭,勝者會享王者榮耀,如成吉思汗,敗者會淪為悲劇或笑話,如堂吉訶德。但無論勝敗,都還是值得我們欽敬,這樣的人,因為稀缺,所以珍貴。但并不意味著,蕓蕓眾生中大多數人的命運,就是泯然眾人矣,認清生活的真相并且繼續熱愛生活,也是一種英雄主義。
當我們走出半生,會發現,不單“歸來仍是少年”是一種奢望,甚至“歸來不是遺體”都已經是一種幸運。
我想,少年離家去深圳富士康打工的許立志,應該也曾懷揣過許多夢想吧,可他卻在24歲那年的一個深夜選擇跳樓,如“一顆螺絲掉在地上”。
他曾在自己的詩中試圖回望已經走出的半生——
我想再看一眼大海
目睹我半生的淚水有多汪洋
我想再爬一爬高高的山頭
試著把丟失的靈魂喊回來
我想在草原上躺著
翻閱媽媽給我的《圣經》
我還想摸一摸天空
碰一碰那抹輕輕的藍
可是這些我都辦不到了
我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
所有聽說過我的人們啊
不必為我的離開感到驚訝
更不必嘆息,或者悲傷
我來時很好,去時,也很好
對于有些人來說,半生已是一生。以至于在人生路上漸行漸遠的我們,總是會有“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惟覺祭文多”的慨嘆。
一次同學會上,我就不無感慨地談起:“中學畢業后的第一個本命年,跟我同齡的一個要好的男同學沒了,第二個本命年,又一個要好的同齡女同學也沒了……”
話音未落,一名女同學趕緊讓我打住:“快別說了,太嚇人了,你不會又要到本命年了吧?”
學者朱學勤有一句話曾讓我深受觸動:“少年時猶如水漫金山,待大水退去,看清來路,方覺后怕,有多少死路,竟然在不經意間一跨而過。”
當我們走出半生,能活著,并且健康,已是最大的僥幸。
而我們能夠做的,就是不辜負,不辜負人生中的每一段時光。讓每一個十年后的你,都能夠感謝十年前的自己。
雖然少年時光,是一條再也回不去的路,但我還是希望我們能夠微笑地回顧,跟那個來時路上的少年,微笑地說上一句——
愿你走出半生,歸來更知珍重。(微信搜素關注本人公眾號:靜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