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被多少的自我欺騙了

還記得看過一段話大概是:我們對于父母長輩的態度,在小時候覺得父母無所不能是超人,到了青少年會覺得父母說啥都不對覺得和他們有代溝,到了中年的時候又覺得父母的話都是有道理的。


這個自媒體時代我們看過太多宣揚獨立自我的文章,當父母的學習速度漸漸跟不上這個智能時代的發展,我們甚至覺得他們有點落伍。我們漸漸失去了小時候對長輩的敬畏,常常會覺得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我們的不太一樣,大大的鴻溝橫跨在我們和長輩之間。“他們理解不了我”“他們常用他們的要求強加于我身上”“他們不支持我”我們會覺得彼此之間有代溝,所以越來越不想向長輩表達自己。

【01】

改變我的想法源自于一位長輩對我朋友呆子的評價:“老是為女朋友改變自己,這樣的戀愛不能長久的。”呆子是個對女朋友很好的人,千依百順戀愛之后沒有生過氣。或者看過很多公眾號所寫:男朋友對你千依百順,那就嫁了吧。呆子應該就屬于右先生吧。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評價的時候,覺得不以為:果然是老一輩的直男癌啊,如果不遷就女朋友怎么算疼愛呢。好吧,后來我被啪啪啪打臉。因為呆子換了一個女友之后,性情大變,身邊人都說他變了。一個人這樣說我會無視,但很多人都這樣說的時候,那就是有問題了。其實很簡單,因為前任和現任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差異挺大的,自然而然,千依百順的結果就是你要去遷就別人的性格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開始敬佩那位長輩,看得比誰都透。都說戀愛中要互相遷就,最好的是我變成了你喜歡的樣子。但是,我又為什么要跟一個普通的人在一起然后將你變成我喜歡的樣子呢?我喜歡的應該是你呀,而不是看到你的可塑性呀。一個人的溫柔是有力量和溫度的,但一個人的自我才是最有魅力的。

【02】

曾經我也是個不喜歡跟父母聊天的小孩。我也曾覺得那種我承受了一切最后只給你榮譽和成功的感覺很爽帥炸裂。我也曾對父母說過“你不就想我考個好成績讓你好對別人顯擺嗎”這類弱智的話。但是我們不懂的事,父母向來只想參與我們的過程。

曾在一個課堂上我們小組匯報說:“現在的父母為兒女投入那么多一部分原因是為了自己的老年而考慮,希望得到相應的回報。”被一個老師直接開懟:“現在的小孩都那么現實冷漠嗎?為什么要將父母的付出變成金錢和利益的等價交換。我向來沒曾想過我的小孩給我回報什么,我的老年生活只有我和我的妻子。”或者你們要說了,你老師有錢不等別人養。我卻想到了多年前我對父母說了上面那些弱智的話我媽一臉死灰地說:“你真的這樣想?”

【03】

開始會跟爸媽好好聊天是上了大學,會說一切,好的壞的。從前總會想,別讓他們擔心了,有什么苦自己熬過了再云淡風輕地提起吧。有一次騎車被汽車蹭到摔了下來,摔破了手,身上也有淤青。過了好幾天跟爸爸打電話的時候才說起,自以為很偉大,其實傻不拉幾的。因為沒有遇到車禍,所以傻乎乎地被車主帶著去校醫院處理了一下,害怕自己也有責任也沒怎么索賠。爸爸說,下次遇到這種事情自己不知道處理就應該打電話回家。汽車蹭到你汽車是負全部責任的。你首先也應該到醫院去檢查是否有內傷。


有時候會想,我們老說自我自我,到底什么是自我。我們總是標榜“堅持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所有反對的聲音都被我們忽視,仿佛抵抗了越多的反對我們就越偉大,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只是感動了自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我們以為自己做著對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可能已經走偏了。而這個時候,被我們喻為“有代溝”的長輩們,其實已經用比我們豐富的人生經歷看透一切。


在這個宣揚“自我”的年代,我們更需要的是傾聽,特別是在我們能力、知識、經歷都很缺乏的青年時代。想起了哲學里面很有趣的一句話:知道的越多,懂的越少。我們往往看到很多人認為自己懂得很多,整天吹著牛逼。請別被忽悠了,懂得越多的人,往往覺得自己需要學習的更多,知識缺乏得不要不要的,所以他們一般謙虛得不要不要的。

當你把自己從“自我”的圈子抽身出來,去接納身邊的一切并用心感悟,你會發現,身邊的人都是你的老師,他們懂的都比你多。數千年前,孔子就說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實這就跟一張紙上畫了一個點一樣,有人看到的是這個黑色的點,有人看到的是點以外的大片大片的空白。跳出自己的框架,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滿是有趣的人以及無限的可能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