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系是每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課題,可以說親密關系決定著我們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當關系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畫上句號的時候,人們常常會問:“我能問你最后一個問題嗎?”答曰:“愛過”。既然相愛,為何分開?分手之后,如何走出傷痛、擁抱幸福?
復旦大學心理學博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曹雪敏認為:經歷本身其實并不能讓人獲得經驗和成長,對經歷的思考和理解才是最有用的東西。《分手心理學》這本書就是她藉由“分手”這個社會現象,整合了心理學知識、理論和在實踐中被證明有效的方法,帶給我們更好的思考,讓我們重新認識親密關系,學會愛自己、愛他人,將自我更加完整和堅韌。
在關于愛情的話題上,人們的關注點落在“愛”上面,其實忽略了我愛你中的我和你,只有當“我”和“你”都是用真實的、完整的自我相愛時,愛情才能深刻地、穩固地存在于“你”、“我”之間。當感情破裂、親密關系中的愛消失時,曾經堅信的“自我”也就隨之破裂,那些自暴自棄的人其實是由于破裂的”自我”沒有得到重建而已。
曹雪敏在書中通過五個步驟,給我們闡釋了分手后,如何通過重建自我的過程,每個步驟都對應著有關"自我"的理解。
分手后的情緒崩潰,是受非理性控制的,這屬于自我破裂,如何從崩潰中爬起來,這是五步法中的第一步;
讓生活繼續,通過個人生活的繼續,來慢慢的進行自我調整。這是五步法的第二步;
通過自我審視,尋找真正的真相,這是五步法的第三步;
通過看見內在的自我,進行自我重建,這是五步法的第四步;
重新認識親密關系,破除原有自我,再次獲得愛情,這是五步法的第五步。
1、從崩潰中爬出來
分手之后,曾經親密無間的兩個人,就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這個時候人的心理往往都是脆弱的,情緒中的自我正處于一個動蕩期,幾乎是一個支離破碎的自我。當自我破裂時,正是自我重建之時。
想要重建自我,就是要做好情緒急救。我們要學會:
為什么分手后會傷害自己;
憤怒的本質上是一種警告外界和保護自我的情緒,屬于自我的一部分;
你的自我價值感始終在你的手中;
用建設性和成長性的方式重新應對怨恨和悔恨;
主動制造陌生感,抵御分手后的觸景生情。
2,先學會讓生活繼續
當感情出現裂縫時,悲傷、悲涼、絕望等情緒都讓人變得安靜又低迷,內心的自我已經完全處于破裂狀態,這個,這個時間段是重塑自己對感情的理解、重建自我的最好時期。
曹雪敏在書中給出了讓生活繼續下去方法,主要目標是維持低迷期的生活效率,學著走出失戀的困境。
具體做法:
在狀態低迷時,效率的變化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必苛求自己;
學會應對“一個人”時的不安全感與恐懼感,增強安全感和獨處的能力,正視社會上的單身歧視;
學會理性的關注前任或前任的現任,通過大腦的排斥功能,讓順應本能去幫助自己戒除對前任的關注;
當自己想要去復合的時候,一定要懷有良好的動機,以及充分關注和尊重對方的需求與意愿;
不要覺得過去是一定要放下的,不想著去改變過去,不去逃避現在,讓過去對現在產生積極的影響。
3,尋找真正的真相
愛是很難講清的,因為每個人對愛的感受和理解都不一樣,有些時候,我們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對方。雙方的關系屬于“假性親密”。假性親密就是兩個人在一起,有心動、有陪伴,也有規劃將來,但是兩個人總覺得有時候彼此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很多人直到分手時,也未曾真正的了解過對方。
分手不一定是因為一點愛都沒有了,但是分手一定和需求有關。每個人的需求滿足有四個過程:產生需求、表達需求、識別需求和回應需求。我們要學會表達需求,并且能很好的去回應需求。
當一段感情慢慢的趨于甜蜜時,說明兩個人的需求達到了一個平衡狀態。但是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新的需求就會產生,當兩個人的需求無法得到再次滿足時,就會走向分手。找到角色和需求的變化,你就能找到分手的原因,也能找到以后獲得幸福和親密的關鍵。
一段感情想要走得長遠和幸福,情侶與父母之間的平等和獨立很關鍵。父母反對戀情導致的分手所反映的核心問題就是這份平等和獨立的缺失。一個在原生家庭中平等有獨立的人才有可能組建一個平等又獨立的小家庭,當遇到父母反對的時候,嘗試著去增加對父母和戀人的了解和信任,增加自己獲得平等和獨立的能力。
在感情關系中,我們要警惕和原來價值觀和行為已經近乎病態般失控的人群,這些人群分為如下四類:
在感情關系中使用PUA手段的人;
暴力行為失控的人,暴力行為包括身體暴力與精神暴力;
成癮行為失控的人;
有人格障礙的人。
4、看見自己、重建自我
看見自己首先要看見受傷的自己,分手給我們帶來的難過,有時候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淡去,但如果心里留下了關于愛的傷口,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再值得被愛,不再相信自己可以擁有和維護美好的愛情。那么在新的愛和感情關系的行動上,總會選擇主動放棄和逃避。
如何讓愈合這個傷口?首先需要自我覺知,自己要想進行改變。對自我的覺知會幫助你擁抱受傷的內心,重建你內在的安全感和價值感;然后是對自我的無條件接納。無條件接納自己的感受,自己覺知自己的感受,接受這些感受都是合理的、不壓抑、不排斥、也不評價,試著找到這些感受正在告訴自己什么。
只要相愛,都一定會有傷害,因為深層的愛意味著你完全敞開自我,將自己的堅強和脆弱都展現給了對方,每一次愛的互動都會觸碰到你的柔軟和脆弱。完美的愛不在于每一傷害,而在于傷害發生以后,我們能以建設性的方式去應對,在傷害中彼此關懷和成長,最終擁有真正的親密和幸福。
建立心理支持系統,需要我們關注內部和外部兩個模塊,這兩個模板能協助我們達成如下目標:
自我認知
自我發展
親密關系的認知: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愛
親密關系的發展:增加親密關系溝通的技能。
我們需要建設彈性自我,擁有心理彈性。在整個人生中,我們都要不斷建設自己的心理支持系統。
5、重新人生親密關系,再次出發
我們對親密關系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們小時候對愛情的印象與感受,而這些印象與感受很大程度來源于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追求真正想要的自己和愛情?要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首先做好充分的心靈準備去面對全新的痛苦,其中喚醒自己的好奇心,去設想改變之后,自己的生活、工作、愛情。用未來的畫面增加自己的好奇心,將憧憬未來的好奇心作為改變自己的動力。
社會學家把愛情分為了6種風格,在同一段感情關系中,可能存在很多種風格,風格之間沒有好壞之分,更多的要看彼此對這段愛情的期待。感情的世界里,要關注自己和對方所期待的愛情風格。在感情關系中,不存在無條件的愛。如果你期待無條件的愛,那要記得:你始終可以無條件的愛自己。
感情是有密度、強度和方向的,書中給出了很好的解釋:
感情的密度是你期待感情具有的濃度,是你看向生活的這一條長路時,期待愛和愛人在其中的位置;
感情的強度是你對愛的體驗。比如,紀念日的驚喜浪漫是強烈的體驗,而日常的瑣碎是一種安穩的體驗;
感情的方向是你認為什么代表著愛,當你想找愛時,你會去哪里找;當你有愛的時候,會去哪里表達出來?
當兩人對一段感情關系的密度、強度和方向的期待一致時,相處就會舒服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