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6 星期日
昨天提前和陶陶商量好了今天的日程,早上八點起床,九點彈琴半小時然后去做蛋糕。
結果就是,早上陶陶先醒了,喊我:媽媽,長針都到3了!要起床了。
我迷迷糊糊看了眼鐘,真的15了,于是起床,刷牙洗臉的時候,跑完步回來的爸爸奇怪地說:你們怎么起那么早,才七點半啊。
什么,不是八點半嗎!陶陶同學你起床的動力太足啦。。。
早上一切順利,問題出現在彈琴的時候。一開始很高興,讓爸爸媽媽一起陪她彈琴。結果才剛起了個頭,就因為視譜和媽媽發生分歧就趴床上去了。整個過程就這樣一會走開一會走開的,半小時連四小節都沒練熟。
由于實際用于練琴的時間壓根沒有半小時,我沒有放她走,她就開始哼唧不想練琴了。后來甚至說:我再也不要練琴了。
過程中也嘗試跟她共情,嘗試想讓她自己看怎么更有效地練琴,但她就是不好好練,估計只想著去做蛋糕了。后來折騰到一個小時,眼看實在練不下去,只好結束。
這個過程后來想了一下,首先練琴規定時間而不是效果,是不是本身就不合理?另外既然規定了時間就應該按時間來,到了半小時又不停,小朋友自然不愿意。再者就是指導練琴如果一味地指出她的錯誤每次都會遭到反彈,需要改進方法。
于是下午練琴的時候,雖然時間還是按原有規定是半小時,但是練的時候稍微改變了一下。一是會故意“示弱”:呀,這段有點難,媽媽有點繞不過來,陶陶能不能教教媽媽。二是會采用跟她合作彈的方式幫助她做分手練習,趣味性更高。
這樣一來,她自然沉浸其中,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中間還沒有任何思想不集中的時候。她自己都說:啊,這么快就半小時了啊。
最后吸取上午教訓,時間到了以后就按約定結束了練習。
事后也問陶陶,覺得兩次練琴感受有什么不同。更喜歡哪次。她說第二次,第二次練的開心而且練的多還不覺得累。
然后引導她意識到,投入地去做好一件事,就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效果也更好。
其實上午她煩躁的時候我也曾試圖跟她講這個道理,但那完全沒有用,因為那時候她是壓根聽不進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