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詞好句——
1.新東西往往是這樣,剛開始出來的時候人們不怎么重視,一旦重視就過分重視。
2.像經濟學家一樣尋找各種爭取,觀察各種趨勢。
3.我們想要認識世界,是多么的不容易。
4.在一個機器人主導的經濟力,人類都成了營銷者。(In a Robot Economy,All Humans Will Be Marketers.)
5.人類工人正在從生產領域,向市場營銷領域轉移
推薦書籍——? 泰勒科文.《自滿階級》 / 赫拉利《未來簡史》/《與機器競賽》《第二個機器時代》
關于經濟學家等學者對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工作這個問題的認識演變
1.失業率
首先是以前機器人取代人都是取代簡單的勞動,而這一次人工智能,要取代的是高端工作。
另外,美國當時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據研究是因為自動化,資本家拿著機器就把活干了,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工人了。
這就是一個可怕的局面:自動化的確幫助經濟增長,但是大多數人享受不到,因為你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搶走了,不帶你玩了。
當然,2012年,失業率還是很高,但一路下降,直到現在的4%。雖然如此經濟學家的擔心并沒有停止。
2.有工作,但不是好工作
羅格斯大學的經濟歷史學家詹姆斯利威斯通,有一個說法。他說現在雖然失業率低,但一般人找到的都不是什么好工作,普通人的工資水平太低了。
造成這個局面的不一定是自動化,更可能是全球化。美國工人面臨發展中國家低工資工人的競爭。這個局面跟人工智能威脅論的邏輯是一樣的,人工智能的確取代某些辦公室工作比較容易,取代體力反而比較難。
所以,從長期看,人們有理由繼續擔心人工智能。
3.有工作,但不是直接創造財富的工作
科文在彭博網站發表過一篇專欄評論“在一個機器人主導的經濟力,人類都成了營銷者”.人類工人正在從生產領域,向市場營銷領域轉移。
比如自動提款機出來之后,更多的銀行服務人員開始重視人性化服務,還將向你提供類似理財產品的服務。科文注意到,現在一個企業用于市場營銷的成本越來越高,等于說生產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賣出去。
4.別擔心了,你的工作還在
7月15日,幾個德國經濟學家發表“重新評估自動化危險”評論,說人工智能取代工作的能力其實沒那么可怕。
沒個工作中都有一些任務是自動化不好取代的,比如解決出乎意料的小麻煩,做決策,發揮個人營銷力等,德國人計算,真正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種比例,從原來的38%,下降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