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小動物一出生就可以跑跳,而人類的嬰兒剛出生時卻像個胎兒,除了吃和睡什么都不會?有一種說法,人類比原計劃早出生了3個月,而這三個月正是嬰兒缺失的第4期,如果再晚出生3個月,他的身體會更加強壯,也會玩了,還會逗你笑了,這個狀態才更符合嬰兒的狀態。可為什么大自然不讓孩子在媽媽的肚子里再呆3個月呢?因為大腦的快速發育,嬰兒的頭越長越大,再呆三個月,媽媽將沒有辦法通過自然分娩的方法生下他。
了解了頭3個月的寶寶的特點,我們來說一下頭三個月寶貝的哄睡技巧。
孩子在媽媽的肚子里呆了整整10個月,他早已習慣每天子宮里嘈雜的噪聲,媽媽子宮的緊緊包裹和不停的晃動 。所以在剛出生時很多寶寶沒辦法睡覺,需要大人“噓”拍,搖晃,襁褓包裹哄睡。無論中外,在0―3個月的嬰兒哄睡方式上都是一致的,無一例外的都在模仿子宮環境。美國兒科醫生卡普博士針對孩子缺失的第四期 發展了“5S”安睡法,讓嬰兒有重新回到子宮內的感覺,從而平靜下來。
“5S”法包括:襁褓法,噓聲法,側臥法,搖晃法,吮吸法。感興趣的爸爸媽媽可以看下卡普博士的《卡普心生兒安撫法》
注:
1、、這里的搖晃法,與把孩子搖出搖晃綜合癥的方法不一樣。是像子宮環境一樣,幅度小,動作輕。
2、這里的襁褓法與傳統的蠟燭包不一致,蠟燭包強調綁腿,這樣做會傷害到孩子的骨盆。襁褓包,是模仿子宮環境,包裹住孩子的手,防止莫羅反射嚇到孩子。但是孩子的腿是自由的可以蜷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