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東西或證券不存在什么“固有價值”,只有相對于人的效用而言的“相對價值”,包括消費效用、財富效用、主觀幸福或滿足感。價值由未來的收益決定,不是由過去的勞動成本決定。
一個國家有沒有“錢”取決于它能不能將各種未來收入流和“死”財富作證券化、票據(jù)化,不取決于它有多少金銀。而能否進行廣泛的證券化和票據(jù)化交易又受制于它的制度。
政府窮民間富,逼著政府求著民間,通過金融債券向民間借錢,由此催化了民主法治和金融市場。
政府應(yīng)加稅還是國債?說若民間投資回報率高于政府公債利息,政府應(yīng)加大赤字代替老百姓借錢,同時通過減稅讓老百姓把錢留著自己去投資,藏富于民。
舉例說,假設(shè)所得稅20%,政府公債利息永遠(yuǎn)5%,民間投資回報率每年6%,少收1萬元的稅能得到6萬元的未來稅收流。
推導(dǎo):老百姓把這1萬元投資后,第一年得600元稅前回報,其中120元交稅,剩下的480元加上本金1萬元再投資;第二年得628.8元稅前回報,其中125.76元交稅,剩下的503.04元加上本金1萬元再投資;以此類推,每年稅收增長(125.76-120)/120 = 4.8%
。參考永續(xù)債的現(xiàn)金流折現(xiàn) P = C/(1+r)^1 + C/(1+r)^2 + ... = C/r,C為債券利息,r為折現(xiàn)率
。稅收流折現(xiàn) 120*1.048/1.05 + 120*1.048^2/1.05^2 + ...
,相當(dāng)于C = 120
,r = 1.05/1.048-1 = 0.001908397
,故稅收流折現(xiàn)= 120/0.001908397 = 62880 ≈ 6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