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失策

諸葛亮不能以成敗來論之,他是個悲情的大人物,位高而權重,在國家里有威望與功績,卻一生無法與命運相爭。每每讀三國演義六出祁山時,滿是悲涼,滿是嘆息,惜英雄壯志未酬命隕五丈原。

諸葛亮不過南陽躬耕之人,如果沒有劉備三顧茅廬,孔明將終老山林。劉備是個落魄的人好不容易得了個徐庶最后還是沒有留得住,但是讓他知道了人才的重要。劉備請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得相見,諸葛亮為劉備謀劃的藍圖中,先取荊州,后圖蜀中建立根基,待時機成熟,只需派一上將出荊州,劉備親率宜州之眾出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亦。孔明對天下形勢洞察清晰,分析透測,劉使君仿佛看到了中興漢室的希望,幾十年后司馬懿告訴孔明隆中之對瞎扯。

西蜀沃野千里,民富而其主不能守,上天賜予劉使君的禮物。西蜀也有缺點,道路艱難,地處偏遠,如果對魏用兵需長途跋涉才能到達洛陽,司馬懿坐鎮隴西一帶,只等諸葛亮前來,只要司馬懿堅守不戰,蜀軍糧草短缺諸葛亮號稱神仙也無計。

西川固然是一塊不錯的地方,農業發達,在那里建立政權,對國家財政收入方面會有很大幫助。但西川是西部邊遠地區,交通不方便,遠離中原政治中心,對爭霸天下帶來很大的難度。再加上西川老百姓是不愿意打仗的,那里的老百姓過慣了安穩的生活,如果要打仗,他們是不會有熱情的。到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曹魏政權在北方已經經營了好幾十年,曹魏政權是從漢王朝繼承過來的,有很好的基礎,不管是國家機構,軍隊,農業,水利諸多方面都要優于西蜀政權,就連諸葛亮自己都承認要想擊敗曹魏政權實在有點難。可以說天下大勢已趨于明朗,魏國統一天下是必然的。在天時地利人和都不站在諸葛亮一邊時,這位一生已匡扶漢室為己任的蜀國丞相還要極力的北伐,其結果只能是徒勞。

諸葛亮還犯了一個致命錯誤,那就是在華容道上放走了曹操。赤壁之戰后,曹操逃回了北方,在路經華容道的時候被關羽攔住了,如果這時候關羽殺了曹操,那么整個三國的歷史將被改寫。可是諸葛亮知道云長念曹操的恩情不會殺他,還故意派他伏兵華容道,諸葛亮也有解釋,曹操赤壁剛剛大敗,如果關羽殺了曹操,北方必定陷入混亂,如果東吳趁機北伐那么對劉備統一天下非常不利,所以曹操就這樣跑了。

諸葛亮的格局其實很低,從隆中對到華容道放曹,無不映射出一個鄉野村夫狹隘的政治眼光。如果說選擇偏安一隅的西川作為根據地是一個沒有選擇的選擇,那么華容道放曹就是極其膚淺的政治策略。諸葛亮擔心如果曹操死,東吳會趁機揮師北上,一切順利的話東吳應該可以擴大自己的地盤,甚至滅掉曹操,東吳的勢力也將迅速擴張并對曹操和劉備形成絕對的壓制,到那時再想對付東吳恐怕就很難了。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仔細一想可以發現許多假設根本不可能存在。曹操雖然是被打敗了,但國家的根基并沒有被動搖,以戰敗后曹操的實力來算,雖沒有對外作戰的能力,但自保還是綽綽有余,所以東吳滅曹根本不可能。東吳還沒有為北伐做好準備,赤壁之戰后東吳的首要任務是穩固政權,東吳的內部還有一些戰爭,穩固政權顯然比北伐更重要,所以東吳不會北伐,諸葛亮的擔心顯然多余了。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曾經向他獻過一條計謀兵出子午谷。不管這條計策能否成功,但從出奇制勝的角度來看的確是可行的,就算不能成功也最多不過損失1萬人,在數次北伐都不成功的情況下是可以一試的。但諸葛亮沒有采用,諸葛亮認為那樣太冒險了。那么不冒險又有什么辦法呢?沒有,但諸葛亮就是不用。諸葛亮其實是一個不會變通的人,在常規很難取勝的情況下,他沒有冒險的勇氣,只能這樣耗著直到有一天他命喪五丈原。諸葛亮把失敗的原因歸結于命,我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我相信他說得出這樣的話。諸葛亮是個非常聰明的人,聰明的人都有個共同缺點總認為自己是最好的,聽不進去別人的勸告,不肯相信別人能超過自己,而當失敗后總告訴自己這是命運。

即興賦詩一首:

未報先帝知遇恩,

六出岐山匡漢室。

壯志未酬身先死,

不知天下是三分。

圖片來至網絡如有侵權聯系作者刪除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