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一直逼仄在產假的小時空里,來回不足百米的家、喜怒無常又可愛的小寶,交流的也只有老媽、老公或者婆婆~~每天24小時的日子是重復又簡單。
小寶出生時,在同一個城市的舅舅和表姐就來探望,給了不菲的紅包,誠惶誠恐,按自己想法給了回禮。
父母卻覺得不合適,總在電話或當面提醒,“要請客,要周到”
我總是不耐煩,風俗禮儀,人情往來,于我而言如同不得不完成的任務,沒有太多的樂趣,唯有擔心、顧慮和不安。
但囿于不好違逆父母的要求,還是張羅愛人邀請了舅舅、舅媽和表姐,吃了餐飯,曾經設想可能只是形式過場,但反饋貌似不錯,舅舅們挺開心,與我父母、愛人聊的也很愉快~~
后來,回了趟老家,又頗為疑慮的看著父母張羅小寶的雙滿月宴席。老家城市的舅舅、姨媽、叔叔和伯伯們,還有同輩的堂哥、堂妹,表兄弟們都來了,足足坐滿四桌。
大家吃著,聊著,喝著,說著各自的經歷,過去的趣事,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的喜悅和煩惱……再次體驗到了,那份久違的,與親人相處的親密和溫馨。
02
不知幾何時,總感覺各式宴席只是無聊的社交,沒有溫情,充斥著虛偽的客套、言不由衷的贊美、浮夸的炫耀、物質化的禮金~~實際暗地涌動的卻是攀比和計較。
宴席過罷,主辦方往往一一清點著各位來客的禮金金額,度量著情感的深厚,計算著交往的利弊,甚至影響著雙方今后的交往………
凡此種種,讓我感覺厭倦,無聊,無趣,浪費時間,耗費心力。
只是,身為世俗社會成員的一份子,人情往來,自然難以避免。很多時候,硬著頭皮,滿臉堆笑,機械化、格式化的問好、稱贊,內心卻是千萬次的想要逃離,身心分離,好累!!
為了避免這種分離的沖突和焦慮,我往往選擇鴕鳥式的拖延和逃避。但自知,我本煙火氣濃郁的凡人,起碼,當下我依舊無法抵擋物質世界的種種誘惑。這其中,自然免不了,與人交往,參加各種宴席~~
03
學心理學,是為了解惑,直面難題和釋放壓抑……為何我如此厭惡或者逃避一些社交,為何會有如此多的不安和顧慮~~
追溯原因,還是源于自小的經歷。
小時候就見證了父母在應對各式人情來往過程中的種種煩惱,一邊是私下的擔心或牢騷(怕沒招待好、怕客人們會有非議),一邊是禮貌式的客套……還有宴席過罷,對我言行舉止的點評和總結,總能挑選出我的不足和毛病,哪句話說的不體面、吃飯的樣子不禮貌、不大方、要多多學習誰誰誰……
orz,慢慢的,我開始戴上了父母期許的面具,小大人般的客套著,但卻越來越不開心,不喜歡宴席。因為,內心深處覺得與人相處,是一件如此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我們付出了時間、金錢,精力,卻在終了總結盤點時發現諸多不完美,諸多可能會造成的負面影響,心生焦慮,將自己逼入煩惱的泥濘中……。
而人有追求開心、幸福,逃避痛苦的天性和本能,這種本能必然驅動自己回避痛苦的源頭,通俗的說,干嘛給自己找不自在,找不開心。而宴席無疑是社交最正式、最典型的場所之一,厭惡宴席,逃避宴席,追尋其本質,就是回避社交,回避與人相處。
04
人要脫離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并非是件簡單的事,需要不斷自我覺察,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需要不斷的打破和摒棄舊有的思維和心智模式,重新建立新模式。
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維持了30年的模式,哪能說打破就打破,而且一種模式往往又具備一定的生命力,他們野蠻生長,強悍的存在。尤其當我們因為害怕,選擇強硬的對抗、摧毀、扼殺時,其又以更強大的姿態對抗著、存在著。
不對抗,跳出舒適區,時刻覺察,經歷不同的體驗,也許是條破解之路。
不對抗,平靜接受,與之共存,接受自己也許并不擅長社交,但不強迫自己要變的和社交達人一般,游刃有余,就笨拙的去做自己好了。
跳出舒適區,其實就是不對抗的延伸,去體驗,去接觸該接觸的人,去辦該辦的宴席,就去做。
時刻覺察,覺察那種否定的聲音,覺察在與人交往中不自覺間對自己的挑剔和評判,悅納自己,欣賞自己。
經歷不同體驗,將美好的體驗內化為模式中的一部分,慢慢的去消融不好的、負面的影響和模式。其實,當我們敞開真心,不糾結于世俗的名利攀比,宴席中,還是可以體味到那份與人相處的友情和親情,享受到那份與人鏈接的溫情。
so,忘記批判,不臆想可能的負面影響,拋開面具,敞開內心,在煙火味中,體驗生活,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