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談寫作之老舍
前幾天,機緣巧合,我得到了一本《老舍文集》。是一個快要退休的同事送給我的,當時,那個同事因為在單位內刊上看到過我的小文。所以猜想,我是一個愛看書的孩子。就一股腦送了我幾本書。
當我看到厚厚的《老舍文集》時,眼睛一亮,隨手翻了起來。
1.要接受自己的語言風格
早就知曉老舍先生的文章,用詞很樸實無華,盡是大白話,光看目錄里《我的"話"》這題目就明白了。
原來,先生起初寫作的時候也想用詞華麗些,還曾一度鄙視過自己的北平話,覺得北平話有些太漂浮,直到他學了英文,看到了英文的《圣經》,還有狄福等一些大家的作品后,才發現,原來最簡勁,最自然的文字才是最好的文字。他看完《愛麗絲漫游奇境記》,知道了兒童語言,只要運用得好,也可以成為文藝杰作。
他慢慢地接受了自己的語言風格,不刻意借用別人的文法來裝飾自己,反而能領略到創作帶給他的欣喜和樂趣,因為那是他自己的語言。
也慢慢地更愛國語,接受了北平方言。同時把他自己的寫作風格與口語相結合,形成了他的特色。
我的朋友,也有類似的想法,總不滿意自己的文風,總想變得高級點,看來,大可不必為此煩惱。
2.寫作者應有的態度
先生在《文藝與木匠》中寫到一個好木匠應有的態度:(一)要作個好木匠;(二)雖然自己已成為好木匠,可是絕不輕看皮匠,鞋匠,泥水匠,和一切的匠。對于文藝寫家亦然。
那什么才算是好的寫家呢?注意先生是以"寫家"自居,不敢稱為"作家",可見他多么的謙遜。
他建議寫作者得先有準備,先把中文寫通順了,何為通順,即字字妥當,句句清楚。然后至少學會一種外語,給自己多添上一雙眼睛。
不要認為作家高貴,而木匠卑賤。木匠成不了大師傅,也不至于糟蹋東西,而作家呢?弄不好的話,你不光糟踐不知多少紙筆,多少時間——你自己的,印刷人的,和讀者的。
還要明白寫作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不是一年半載就能成氣候的,她是要你能沉下心來,有比做木匠更要艱苦的決心。
若你心中沒有什么東西,而又輕巧的以一詩一文成了名,得了虛名,最不上算。
所以寫作者應該認真的去準備。
先生在《怎樣讀小說》里寫到,我們應該去細心觀察人生和事物,觀察之后,加以揣摩,而后才能把其中的精彩部分捕捉到,才能下筆如有神。
閉著眼睛是寫不出來東西的。
我認為,他說的觀察就是積累生活中的素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把每天看到的,經歷過得有意思的事或沒意思的都記錄下來,畢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然后揣摩就是能進一步分析背后的原因,或者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一下。也許每天不經意的習慣就會造就一個不一樣的你。
所以,睜大你的雙眼吧,去發現生活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