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 2017年的最后一天

這兩天朋友圈被18歲的照片刷屏,有人說,這個梗是因為我們都中了馮導的電影《芳華》的毒:“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可還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帶來的改變。原諒我不愿讓你們看到我們老去的樣子,就讓熒幕留住我們芬芳的年華吧。”

我18歲的時候還沒有能拍照的智能相機。當年幾位好朋友在火車站道別后,就開始了各自的人生旅途。那個年代,沒有手機,最有效的通訊工具是書信。遺憾的是書信不是即時的通訊工具、且容易遺失,所有很多同學都漸漸失去了聯(lián)系。然而書信帶來的溫暖確是那個年代不一樣的情懷!

知乎上有個有意思的討論——現(xiàn)在還有人手寫書信嗎?有段話我特地記錄了下來:也許現(xiàn)在很多人連寫信的格式都記不清楚了。然而信件的落款、抬頭的稱呼,每一字,每一句都有淺淡的溫暖。從來沒有一個時代,人們的距離像現(xiàn)在一樣容易貼近;也從來沒有一個時代,人心的距離像現(xiàn)在一樣豎起藩籬。如果再有人問起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什么,那一定是我坐在你的對面,你卻在玩手機。

前段時間我在全球軟件案例研究峰會的演講中講到了童年——這一代人的科技成為了下一代人的環(huán)境:我記得我讀大學的時候,每周會固定給家里打一通電話,打電話的時間都在下午5點之前,因為5點之后,電話費會上調(diào)。而現(xiàn)在呢,我們能看到現(xiàn)在的小學生都能用視頻聊天系統(tǒng)和家人隨時溝通。如今時過境遷,電腦、智能設備、網(wǎng)絡和博客早已不再是科技,而是演變?yōu)榄h(huán)境了。

科技在改變,人的想法在改變,我們面臨的情境也在改變。人近中年,我常常在想,我工作的意義是什么?什么樣的工作能讓我快樂?《異類》這本書中說:“自主性、復合性、付出和回報的關聯(lián)性——這三點是任何一份稱得上令人滿意工作應該具備的屬性。能賺多少線并不是使我們快樂的最終源泉,使我們快樂的源泉是這份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能讓我們實現(xiàn)自我。如果給你兩個選擇:年薪75000美元的建筑設計師工作和年薪10萬美元但只能坐在收費站的工作,你會選擇哪一個?我猜應該是前者。因為做一份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是自主性、復合性、付出和回報關聯(lián)性的最佳組合,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比金錢更重要。”

我想,也許,這就是初心?

還有不到1個小時就是2018年了,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本文作者萬學凡,ThoughtWorks首席咨詢師,武漢。作者保留本文一切權利,未經(jīng)許可請勿轉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