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酥十月 ?
01
前幾天,一份名為《華龍高中部學生手機等9項管理措施》的文件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該文件其中一條內容為:在教室、公寓發現學生有攜帶手機的,直接放入有水的水桶內或收交后統一集中銷毀;在校園發現學生有攜帶手機的,一律沒收,集中保管,放寒假時領取。但特別強調:性質嚴重的,當場砸碎或統一集中銷毀。發現有手機充電器的、私拉電源插座、吹風機等違規使用的用電設備一律沒收,統一集中銷毀。老師在收的過程中堅持不交或者頂撞老師者,直接開除。
校方這份文件主要講的是針對高中生玩手機的現象采取的措施,網友們看到這份文件都氣憤填膺。
先不談這份文件關系到侵犯學生的私人財產和權利,文件的最后一句話定義了老師的至高權利,無異于致學生于二戰集中營里。
雖然校方的目的是好的,但,措施太過極端。
有句話叫“物極必反”,用這么極端手段教出來的學生能“成才”嗎?
如今是互聯網的時代,就連學校門口賣早飯的老奶奶都用支付寶、微信二維碼收錢;邊遠地區的農民都利用互聯網賣自己種植的產品;很多學生都在網上學習名牌大學老師教授的課程……
假如沒有手機,愛好天文學的學生不會知道人類可以“看見”引力波這一事件;愛好文學的學生不會知道村上春樹依舊與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擦肩,獲得者是石黑一雄;愛好政治的學生也不會及時知道十九大召開的內容等等,這些孩子們錯過了多少學習的機會。
當然,我并不是贊同高中生帶手機,教育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們學到知識,學會做人。我們要是做的要教書育人,保證他們的聽課效率,而不是把精力集中在如何約束學生。
02
眾所周知,手機的“毒”性很強,還具有傳染性,甚至連小孩子都不放過。
大學舍友跟我抱怨自己家小孩才一歲多,只有給他看手機上放的動畫片才愿意安靜地坐下吃飯,一看就是一個多小時,一點都不吵。要是不給他看手機,就算滿屋子追著跑都不肯吃一口。
這讓我想起以前和她住一起時,每次下班回來后,她都習慣性地把ipad打開,邊吃飯邊看電視連續劇。晚飯吃完了,電視劇還沒有結束,她就一直坐著看,直到電視劇看結束了才收拾碗筷。
當我告訴她,你們家孩子不就是你的一面鏡子嗎?
她沉默了好久。
要想不讓孩子傳染上手機毒,首先我們自己得變成抗體,做到言傳身教。
03
還記得去年在臺灣花蓮旅游,出海看海豚時,一位對著海豚自拍的女子,不小心把手機掉進海里。她立馬做出要跳海的姿勢,和她一同游玩的姐妹嚇得趕緊拽住她。她情緒激動到崩潰,大叫:“我的手機,我的孩子!”
等到船回到岸邊時,她還在大哭。
后來,我們才知道,這位女子把手機當成心肝寶貝,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無時不刻的帶著,每天都要給它換一件“外殼”,除了洗澡,其他時間都要抱著才能安心。
沉迷手機到這種地步,也是無人能敵了。
因為一部手機,影響了游玩的心情,無論怎么算都是吃虧的。
04
如今很多人要是出門不帶手機就像丟了魂,無論繞多遠的路,都要回家取手機,生怕漏掉了朋友圈里的一條“無用”消息。好像有了手機,就有了滿滿的安全感。
其實,大家都知道:地球少了誰都在轉,即使多看一條朋友圈地球也不會停止旋轉。晚一點看到別人發給自己的消息又如何呢,什么都不會改變。
手機只是一個工具,它可以變成隨手記錄生活的工具,變成我們搜索的工具,變成我們記賬理財的工具,變成我們與家人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梁。
千萬不要讓手機把我們變成它的俘虜。
戒掉“手機毒”,擺脫不能承受的“孤獨”。把手機放在一邊,去走一走大街小巷,發現重來沒有走過的回家路線。漸漸地充實自己,去參加這個城市的志愿者活動,發揮自己的特長。拿起畫筆,到大自然中去,不要在意自己的繪畫水平,像孩子一樣涂涂畫畫。抽空回家看看父母親,給他們燒一頓飯,即使是糊了,他們也像小時候你弄臟衣服一樣,對你滿眼的寵愛。
看完這篇文章,就請你放下手機,看看窗外的天,有沒有發現云是在慢慢地飄,就像時光在慢慢地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