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設計模式主要分為三大類:
1.創建型模式:
創建型模式關注對象的創建過程
-
01.工廠模式(Factory Method)
用于創建對象的接口,讓子類決定實例化哪一個類。工廠方法模式是以一個類的實例化延遲到其子類 -
02.設計模式- 抽象工廠(Abstract Factory)
為創建一組相關或相互依賴對象提供了一個接口,而且無需指定它們的具體類 -
03單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
要求一個類有且僅有一個實例,并且提供了一個全局的訪問點,在同一時刻只能被一個線程所訪問 -
04建造者模式(Builder Pattern)
將復雜對象的構造與其表示分離,以便相同的構造過程可以創建不同的表示 -
05原型模式(Prototype Pattern)
指定使用原型實例創建的對象類型,并通過復制此原型創建新對象
2.結構型模式
結構型模式關注對象和類的組織
-
06適配器模式 (Adapter Pattern)
通過一個類的接口轉換成客戶希望的另外一個接口,使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類可以一起工作 -
07橋接模式(Bridge Pattern)
將抽象化(Abstraction)與實現化(Implementation)脫耦,使得二者可以獨立地變化。 -
08裝飾器模式(Decorator Pattern)
動態地給一個對象添加一些額外的職責。就增加功能來說,裝飾器模式相比生成子類更為靈活 - 09組合模式
- 10外觀模式
- 11享元模式
- 12代理模式。
3.行為型模式
行為型模式關注系統中對象之間的相互交互,研究系統在運行時對象之間相互通信和協作,進一步明確對象的職責
-
13 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 Pattern)
定義一個操作中算法的骨架,將這些步驟延遲到子類中。模板方法模式使得子類可以不改變一個算法的結構即可重定義該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驟。 - 14命令模式
- 15迭代器模式
- 16觀察者模式
- 17中介者模式
- 18備忘錄模式
- 19解釋器模式
- 20狀態模式
- 21 策略模式
- 22 職責鏈模式
- 23訪問者模式。
其他
源碼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