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今年70了,這份理智和克制get到你了嗎?

香港導演里,我最服兩個,一個是拍男人的杜琪峰,一個是拍女人的許鞍華。

她的電影里,女主角是葉德嫻,鮑起靜,湯唯,梅艷芳,吳君如,斯琴高娃,每一個拿出來,都是一段故事。她拍過張愛玲和蕭紅的小說,拍女人四十,拍桃姐,每一個人物里,都能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

這一次,她找來了周迅,一個眼神就是一部戲的周迅。

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這部《明月幾時有》很應景,講的是抗日戰爭時期香港一位中共女游擊隊長方姑的故事。不同于一般的戰爭片,講的是場面和氣勢,她的電影里,功夫都在細處,有一種不動聲色又能震蕩內心的沖擊,特別的表現角度,又十分接地氣。

一上來,電影就是滿滿的家常味道,方母給茅盾夫妻倆送吃的,在清貧的戰爭年代,依然保存一份過日子的底色。矛盾鄒韜奮逃到船上,第一回場景就是一桌子人團聚在一起吃飯,好不容易逃離戰區的艱辛和緊張終于在一碗碗滾燙的熱菜中化成一份安心和踏實。方姑和母親在一起等李錦榮,桌上幾盤小菜,扣著碟子,她心急,把盤子掀開看一眼,有肉,就放心地笑了。李錦榮和日本人在一起,一邊烤肉片,一邊談著危險的話題,他懂得用食物去征服一個人的胃,也知道用心去換取一份信任。他們是踩著地雷行走的地下黨員,他們也是不忘生活本色的尋常百姓。

不僅是吃,還有穿。方姑表姐要結婚了,母親讓她一定要去,看到她穿著特別樸素的一件裙子,很詫異:你就穿這個去嗎。方姑笑,對,我就穿這個,你穿的好看點。表姐說,終于把自己嫁了,也算是找個依靠了,戰爭年代,能安定下來,一樁心事就了了。問方姑,她還是笑,分手了,各走各的路。

日本人打過來的時候,婚禮正在熱鬧的辦著。一轉眼房子被炸了,人人四處逃命,只有方姑跑到窗前,她望著滿天的戰斗機,一絲愁云浮上眉頭。就是那個時候,她下決心要去做一些事情。沒有慘絕人寰的爆炸場面,一個血腥的鏡頭也沒有,有的只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女性在那個時候的覺醒——昏暗的天空取代了轟隆隆的槍聲,世界在那個時候很安靜,我們穿過層層哭喊連天,最后撥開看到的,是一個巨大動蕩的時代下,一個人的堅定內心,這個瞬間,一下猶如一拳塞中胸口,讓人涌起淚水。這是許鞍華的良苦用心。

她拍感情,一樣很克制。她自己是不婚族,70歲了仍和母親在一起生活,她說三十歲的時候也想過結婚,也覺得婚姻是很幸福的事情,但后來覺得自己不適合照顧人,也不適合被人照顧,就這樣過下來了。這份淡然,放在電影里也是剛剛好的溫度。

方姑和李錦榮,一開始被革命的洪水分開了,因為方母被抓,他們在一個深夜的河邊,再次遇見。他來就是為了告訴她,要趕緊去救母親,他不放心她,怕被發現又急著要走。他要走的時候,她說,你要保重,他和她隔著一米遠,告訴她,

我怕有人跟蹤我,我就不過去抱你了。

方姑聽了,淚意涌上來。

那個黑暗的年代,讓相愛的人不能愛,讓親愛的人不能見。她和他,為了那個勝利的信念,早已不再是自己。

方姑知道自己不可能救出母親,她在牢房外,雖然內心焦灼,卻問彭于晏飾演的劉黑仔,如果救援失敗,是不是整個中隊就全軍覆沒了。

這樣的冷靜讓人十分震動。她心里有答案,她只是后悔如果不告訴母親自己加入中隊,就好了,可惜沒有如果,可惜她沒有更好的選擇。她能做的,僅僅是走在那晚回去的路上,忽然蹲了下來,默默的哭。撕心裂肺的疼,不是發了瘋似的不能自已,而是明明很苦,卻必須要壓抑和克制。

影片的最后一幕,是劉黑仔要離開,去做最后的拼命。他們可能再也也不能見面。在那個晚上,他們告別,方姑說,我今年二十三,原名孔秀芳,別人都叫我方姑。如果勝利了,請記得來找我。

揮手。

八十年后,維多利亞港灣兩岸,已是一個新的香港。

許鞍華是有情懷的,所以電影中她安排了梁家輝這個角色,用一位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老人的回憶,揭開塵封的往事,這也是每一個香港人的往事。

電影中,母親曾勸說方姑,你呀你,為什么非要去搞這個,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也不少啊。

可方姑只是淡淡的說,媽,要是都像你這么想,那勝利哪一天才來呀。

這是一個革命女戰士的風骨,也是許鞍華的風骨。

是一份清冷的月光,照亮了后來的路。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