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上古漢語句法成分有兩個特點:第一是判斷句不用系詞,第二是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用作主語。
《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是”不是系詞,而是“這”。
《孟子·離婁上》:“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其”字代替了“三代之”。“其”字的作用在于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主謂結構變為詞組。
二、在上古漢語動賓結構中,動詞在前,賓語在后,但如果在否定句中有個代詞作賓語,就經常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論語·憲問》:“莫我知也夫!”而專有名詞就不是這樣了,比如子貢接著問:“何為其莫知子也?”在疑問句里,賓語如果是個疑問代詞,也必須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孟子·梁惠王上》:“牛何之?”
在上古漢中,介詞結構修飾謂語放在謂語的后面,特別是“于”字結構跟現代漢語很不一樣。例如,“季氏旅于泰山”“生事之以禮”。
三、在上古漢語單復數在語言形式上不顯示出來。一般情況下,第一人稱復數用“我”字。《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這句話大意是說:“時間不等待我們”。第二人稱復數用“爾”字。《論語·先進》:“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這里子路等一共四個人,“爾”指的是“你們”。第三人稱復數用“之”字。《論語·公冶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者、朋友、少者都不止一個,所以“之”字應該解釋為“他們”。第三人稱復數用“其”字。《論語·子張》:“百工居肆,以成其事”。既然是“百工”,可見“其”字表示了復數。
指示代詞表示復數的也不少見。《孟子·梁惠王上》:“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此”指鴻雁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