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喬傳》之秀麗軍:他們沒有信仰,不忠于燕北,也不忠于任何人

《楚喬傳》結束了,感覺秀麗軍真的沒有信仰,他們不忠于燕洵,也不忠于燕北,連家鄉都不顧的秀麗軍,還能指望他們忠于誰!


三年前燕北迅速慘敗,就是由于秀麗軍投降了魏軍,導致紅川、北朔二城幾十萬軍民被屠殺。

現在的秀麗軍解釋說,那是由于他們當年被騙了,所以才導致燕北的門戶紅川城,被魏軍毫不費力地拿下。

也許事實的確如此,但當時燕北和大魏的局勢那么緊張,秀麗軍看到大魏來了五萬軍隊,怎么可能沒有一絲警惕之心。

就算當時魏軍的演技高超,成功騙取了紅川城,那么北朔城是怎么回事,秀麗軍為什么又隨著魏軍去騙取北朔城。

或許在他們的心里,燕北本來就是大魏的下屬,就算大魏軍隊來屠城,也要做不抵抗政策。


投降大魏之后的生活,不會像想象中的那么好。

秀麗軍中的很多人,都感覺自己很冤枉,被魏軍騙開城門,莫名其妙地做了叛徒,惹得燕北軍民仇視。但他們沒有想過,正是由于他們的不抵抗,才導致如今的囧境。

其實有時候,我們最恨的,不是敵人,而是內部的背叛者。

秀麗軍做為地地道道的燕北人,面對魏軍的侵略,沒有拼命反抗,而是為了保存性命,做了投降者,導致燕北淪陷,幾十萬軍民被屠殺。

做了投降者的秀麗軍,在大魏長安生活了三年,也從沒想過反抗。盡管他們知道,燕北大地上的反抗之火,早已燎原,但他們也沒想過逃出長安,返回燕北。

這樣的秀麗軍,已經變成了徹頭徹尾的懦夫,真的很難贏得燕北的尊重。


可是老天眷顧他們,就是這樣的茍且偷生者,竟然幸運地遇到了楚喬。

在楚喬的幫助下,他們順利地協助燕洵世子逃出長安,并且一路上打了幾個漂亮仗,得以洗刷自己的屈辱。

戰敗的屈辱可以洗刷,但是背叛者的身份,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他們的骨子里,很難洗刷干凈的。

每個人都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回到燕北之后的他們,依舊被當做叛徒,不受燕北民眾的待見,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他們在三年前,為了保護燕北,戰死沙場,就算是全軍覆沒,也必然會贏得燕北民眾的尊重。但他們選擇了投降,就該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因為楚喬的關系,他們參與了紅川城保衛戰,用傲人的戰績為秀麗軍正名。

但是如果沒有楚喬呢,或者當時楚喬沒能及時通知到他們呢?

再次面對大魏軍隊的侵略的時候,秀麗軍在干什么,他們躲在紅川城外的一個林子里。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他們之所以不進城,是因為紅川城的守將程鳶,不接納他們,看不起他們叛徒的污名。

叛徒的污名,也是秀麗軍自己做下的。

就算紅川城的守將不是程鳶,換做一個能接納他們的將領,那么誰能擔保,在戰爭的關鍵時候,已經投降了一次的秀麗軍,不會再投降第二次?


三年前的紅川城,大魏軍隊只有五萬,發現上當之后的秀麗軍,為了保存部下的性命,選擇了向魏軍投降。

三年后的紅川城,大魏軍隊有三十五萬,而紅川城的守軍卻極少。面對著更加懸殊的實力,更加險惡的局勢,秀麗軍真的能選擇死守嗎?

我想每個人都知道答案,秀麗軍不會死守的。

因為他們沒有信仰,就算肩負著燕北的重任,就算身后是父老鄉親,已經投降了一次的他們,必然會在生死攸關的時候,再次選擇投降的。

在劇里,楚喬夜里出城會見仲羽。第二天他們沒找到楚喬,就有很多將士誤以為楚喬跑了,然后就大喊著要投降。

他們沒有想過,自己保衛紅川城的意義是什么,難道只是為了楚喬一個人。保衛紅川城,不是只為了完成某個人的信仰,而是為了保衛身后的父老鄉親,保衛燕北的大門。


劇里有一個片段。

當燕洵要處斬秀麗軍的部分將士的時候,賀蕭說了一句話:“就連大魏的降兵,都有立足之地,為何偏要和我們秀麗軍過不去?”

在他們的心目中,就算是投降敵方,也仍有立足之地。試問,這樣的軍隊,哪個勢力敢重用?

關鍵的問題是,秀麗軍駐守的是紅川城,燕北的門戶,若是他們輕易地就投降,那么置后方的父老鄉親于何地。

秀麗軍是沒有信仰的,他們不忠于燕洵,也不忠于燕北,連家鄉都不顧的秀麗軍,還能指望他們忠于誰!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