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的祖父悖論:
一個人回到了過去,殺死了他的祖父。
之所以稱為悖論,是因為如果回到過去,這個人的祖父已經死了,那就不應該還有他的存在,那么他穿越回去這件事情本身就無法成立。
圍繞著這個悖論的論證有很多種,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從蟲洞到平行時空,于是,時空穿越也就成了物理學上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
從過去,現在,到未來,每個人都生活在時間的長河中。
每個人都熟悉時間,每個人都想要更多時間,
可是,時間到底是什么?時間對我們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卻很少有人能解釋的清楚。
丹尼爾.平克認為,正是因為人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做選擇的時刻,所以了解時間對人們的影響就變得非常有必要。
他在今年1月出版的新書《When》里,詳細地闡述了時間作為一門科學,我們所需要了解的事。
作為耶魯大學的法學博士,丹尼爾.平克曾負責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演講稿撰寫,同時,他還是一名高產的暢銷書作家,他的書曾多次受到媒體推薦,被評為全球50位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思想家之一。
如果說丹尼爾在此前的暢銷書《全新思維》和《驅動力》中,向人們傳達了未來社會,我們應該做什么,如何做,那么,《When》就是告訴大家什么時候做。
《When》一共包括3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從日出到日落,時間對人一天的影響,第二部分是從出生到死亡,時間對人一生的影響,第三部分是如何利用時間的影響讓我們更好的思考和生活。
01. 隱藏的情緒鐘
地球自轉產生了白天和黑夜,人們也因此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習慣。有趣的是,康奈爾大學的兩位教授在研究了48個國家,240萬推特用戶,在過去2年發的5億條推特之后,發現人們一天之中的情緒起伏竟然也驚人的相似:先高后低再反彈。
如果是這樣,那么人們就大可不必因為情緒起伏,或者下午工作效率降低而自責,也不必看到那些每天只睡4小時的人就大加贊揚,
相反,在情緒鐘的影響下,懂得休息的人才是最高效的人。
高質量的午休可以讓人們在下午低迷的狀態下,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丹尼爾給出的建議是:社交餐+咖啡覺
比如,相比起一個人在工位上安安靜靜地吃午飯,請走出辦公室,和同事一起邊吃邊聊,因為這樣可以緩解大腦的疲勞。
相比起午覺之后來杯咖啡,請喝完咖啡再睡午覺,這樣,等到15分鐘,我們在咖啡因的作用下醒來的時候,就極大地降低了殘留的疲憊感。
02. 84個開始
每年的1月1號,Google上關于減肥的搜索總會比其他時間高出80%。同樣,每個月的第一天情況也是類似。總會有一些“開始時刻”挑動著人們的神經,影響著人們的決定。
研究者們把這種現象稱為“開始效應“。
“開始效應“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源源不斷地注入刷新的動力。
這些日子就像時間長河中閃爍的燈塔,讓我們得以從挫折瑣事中脫身,暫停下來,和過去的不完美劃清界限,重新鼓起勇氣,繼續往前走。
一年中有多少可以重新開始的時刻呢?
或許你不會相信,答案是84個。
除了每年每月第一天,還有四季的第一天,新工作開始的第一天,某項任務開始的第一天等等。如果你愿意的話,或許還可以更多。
善于發現這些時間給予我們的饋贈,將使我們時刻保持樂觀,充滿希望,明白沒有什么是世界末日。
03. 神奇數字9
每年的馬拉松比賽都會吸引很多人,但是研究者們發現,年齡個位數為9的人占比高達20%。
這個現象表明,在生命的每個十年即將結束的時候,人們的想法和行為也會隨之發生改變:
意識到生命短暫,所以每個人都會想在每個10年結束的時候做出更有意義的事情,為這個階段畫下一個完美句點。
但是,這種對結果的癡迷有時也會成為盲點,
它讓人們過分關注結尾,而不能從全局出發,做出正確的評估。
比如:一部過程潦草但結尾精彩的電影,和一部過程精彩但結尾潦草的電影,人們會更青睞第一種。如果一件事情搞砸了,就對自己全盤否定。
最近關于30歲的討論吸引了很多人。
孔子說三十而立,或許因為這個“立”字,讓很多站在30歲門口往里看的人備感焦慮和不安,
因為踏進去,可能就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和更多的負擔,意味著20歲自由的終結。
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30歲也可以是一個新的開始,
只要是新的就是有希望的,這是時間給每個人的機會。
你看,時間并非冷酷無情,相反,它對每個人都很公平,
如果今天情緒低落,還有明天可以開心一點,
如果今年不順利,還有明年可以努力一點,
同樣,如果20歲要結束,沒關系,還有30歲可以精彩一點。
祝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