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應:及時矯正和補救正在發生的問題。

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該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題為《Broken Windows》的文章。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以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筑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筑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縱火。又或想像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如果無人清理,不久后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因此破窗理論強調著力打擊輕微罪行有助減少更嚴重罪案,應該以“零容忍”的態度面對罪案。



破窗效應五個階段

  此理論描述了社區失序的五個階段:

  1.社區開始出現失序的情形,部分居民遷出社區。

  2.未能遷離社區的居民因擔心自身安全,對區內的事務漠不關心。

  3.地區的監察力下降,社區的治安進一步惡化。

  4.區內更多的居民遷走,仍然留在區內的居民則更加退縮,減少外出時間。

  5.外來的犯罪份子入侵社區,令犯罪數字持續上升。



破窗效應的危害

  “破窗效應”理論告訴我們:環境對人的心理形成和行為表現具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人會被環境影響,同時人的行為也是環境的一部分,環境好,不文明的舉止也會有所收斂;環境不好,文明的舉止也會受到影響。“破窗”的出現,會助長人們的四種心理形成:

  一是“頹喪心理”。因為壞了的東西沒人修、公家的東西沒人管、環境遭破壞、制度無人遵守、有法不依、執法不嚴、腐敗分子逍遙法外,所以對社會的信任度就會隨之降低。對己對人對社會對未來缺乏信心。懷有這種“頹喪心理”的人,即使有做人的法律的底線、道德的底線、良心的底線,即使主觀上絕不去做壞人,但是消極的言行自覺不自覺地道出了你的情緒和境界來,對人和社會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

  二是“棄舊心理”。懷有這種“棄舊心理”的人往往是這樣一種思維模式“既然已破廢,既然沒人管,那就隨它去吧”。如果一個物件僅僅是因為破損并且具有一定的修復價值就輕易棄掉,則是一種浪費;如果是一項規定、制度、法律僅僅是因為執行的不利或遭到破壞就輕言放棄,就會給管理造成無序,給社會造成混亂。

  三是“從眾心理”。良莠不分、盲目隨從、消極地規避風險與責任;甚至明知是錯誤的,卻要“別人能夠做,我就可以做;別人能夠拿,我就可以拿”。而不考慮應該承擔行為的后果。

  四是“投機心理”。“投機心理”是一種不想努力就要達到目的的歪曲心理,當看到有機可乘并且能得到既得利益的時候,就會僥幸去試一試。“投機心理”有時是“從眾心理”的階段性、機會性的表現,看見別人這樣做過了,靜觀其變,無“不良”后果,認為時機成熟,開始行動。這種非光明正大之人,往往是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甚至付出慘痛的代價這四種心理都是可怕的,危害都是巨大的。


破窗效應的破解

  當然,“破窗效應”也不是沒有破解的方法。威爾遜和凱林在提出這個理論的時候,是有前提的,一是出現“破窗”,二是“沒有及時修復”。也就是說,只有在“破窗”沒有得到“及時修復”的時候,“破窗效應’,才會應驗。那么破解方法有哪些呢?

  第一、要有“好窗”。從“破窗效應”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我們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惡果。“好窗”,對于個人來說,要有鮮明的是非鑒別力,“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對于組織和團隊來說,要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工作氛圍、工作秩序,制度完備、獎罰分明、樹立正氣;對于社會來說,要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氛圍、社會秩序,法律健全、有法必依。

  所以,一個有智慧的領導者,首先去領導一個環境,然后去領導人,好的環境里若是彼此間充滿了鼓勵與學習、體諒與互動、團結與努力,那么人們就會在正向能量的環境作用下,受到感染、受到啟迪,發揮出超值的貢獻。“好窗”要精心打造,“好窗”貴在堅固。

  第二,要經常“護窗”。一個制度如果出現紕漏,而沒有去彌補,將會帶來更多的仿效者,從而導致整個制度的崩潰,社會如此,生活如此,一個單位也如此,作為一個領導者和管理者,防漏補缺是應具備的能力之一,“破窗理論”告訴我們:任何制度都是脆弱的,沒有完美和一成不變的制度,人的潛意識是無序的,當制度遭到破壞的時候,人們會傾向于違背制度,而領導者的責任就是要善于發現制度的漏洞,并及時更正過來。樹立“護窗”意識,保護“護窗”行為。“護窗”人人有責,“護窗”貴在經常。

  第三,要及時“補窗”。西方流傳的一首民謠:“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只蹄鐵;壞了一只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斗;輸了一場戰斗,亡了一個帝國。”可見,一個微小的事件或變化,經過不斷演變放大,對其未來會造成極其巨大影響,或成為決定因素。


破窗效應的案例

  紐約市交通警察局長布拉頓受到了“破窗理論”的啟發。紐約的地鐵被認為是“可以為所欲為、無法無天的場所”,針對紐約地鐵犯罪率的飆升,布拉頓采取的措施是號召所有的交警認真推進有關“生活質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論”為師,雖然地鐵站的重大刑案不斷增加,他卻全力打擊逃票。結果發現,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攜帶兇器。結果,從抓逃票開始,地鐵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轉。他的做法顯示出,小奸小惡正是暴力犯罪的溫床。因為針對這些看似微小、卻有象征意義的違章行為大力整頓,卻大大減少了刑事犯罪。

  在日本,有一種稱做“紅牌作戰”的輔助管理活動,目標是提高企業現場環境、效率和產品質量。我們可以引用管理顧問邁金塔的話來形容它的產生背景:“任意決定物品的存放并不會讓你的工作速度加快,只能使你的尋找時間加倍;你必須分析考慮怎樣才能拿取物品更快捷,并讓大家都能理解這套方案,遵照執行。”

  日本企業的“紅牌作戰”通過詳細的5S方法 【Seiri(せいり,整理)、Seiton(せいとん,整頓)、Seiso(せいそう,清掃)、Seiketsu(せいけつ,清潔)和Shitsuke(しつけ,仕付け,素養)】,將不清潔的設備、辦公室和車間貼上具有警示意義的“紅牌”,也將不合理的工作程序或方式增加“紅牌”以促其迅速改觀,從而使工作場所變得整齊清潔,工作環境變得舒幽雅,企業成員都養成做事耐心細致的好習慣。久而久之,大家都遵守規則,認真工作。實踐證明,這個方法對于保障企業的有效運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破窗效應的啟示

  從“破窗效應”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同時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惡果。就如劉備那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破窗效應的應用實踐

  應用破窗效應不僅僅是古人所說,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那只是吸取教訓,非常膚淺,而管理強調的是成本效益、行為經濟。大型的企業猶如千里之堤,人、事錯綜復雜,維護好千里之堤是有很巨大的成本,在實踐中,當管理者面對各種不良現象時,層出不窮,這個時候談防微杜漸是沒有意義的,怎么樣像紐約市交通警察局長布拉和“紅牌效應”那樣,扭轉形勢,解決破窗效應所產生的問題,保持持續改進和優化,才是管理者最重要的主題。

  基本上,破窗效應帶給我們的思路就是從小事抓起,只有全部小事都不出亂子,才能做大事。在應用實踐中,最直觀的“小事”就是環境衛生,要把一個地方搞干凈1天、2天并不難,但是要一個地方持續1年365天都很干凈,那就只有頂尖的企業才能做到。這些事情并不難,缺的只是下定決心、持之以恒、配套機制、形成文化、定期更新。


對應中國成語:亡羊補牢

askgo.cc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