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吃辣嗎?
是無辣不歡,還是像我一樣,一點辣都受不了?又或者是偶爾吃點辣,不敢吃太多,怕上火?
如今,中國各地都有很多和“辣”有關的店,麻辣火鍋、麻辣小龍蝦、川菜館、重慶菜館等等,一看名字,唾液腺就開始分泌了。
但你對辣椒了解多少呢?
辣椒是從外國引進來的,在明代時才被傳入中國。
辣椒一開始并不作為食材使用,而是當作觀賞植物栽培。
在北美、西歐人心目中,辣味是中餐的標志之一。
新書《中國食辣史》不只是講述了辣椒的發展史,還從文化、階級方面討論辣椒「地位」的變化。
這本書嚴謹專業地分享了辣椒在中國400年的歷史,內容通俗易懂,以小見大,深入淺出,文末還列舉出參考文獻(史籍、小說、論文、數據庫等)。
這不僅是一本學術研究成果,也是我們普通人都能輕松讀完的科普書。
封面設計精美,采用了封面壓凹、燙金工藝,有紅點獎設計師顧瀚允親自操刀,有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當我收到新書的時候,撫摸著封面上凹凸字體,雖然看不懂,但感覺像是一個召喚,讓我迫不及待翻開新書。里面沒有插畫,全是字兒,但不妨礙你花兩三小時靜靜讀完。
我當初選這本書的初心是,希望多了解食辣文化,知道為何四川人、重慶人喜歡吃辣,為何廣東人覺得吃辣吃多了會上火。
如果你對吃辣、辣椒文化感興趣的話,可以和我一起讀一讀。
中國食辣的起源
辣椒原產美洲,當初是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后,是辣椒傳播到全世界的一個契機。哥倫布和船員發現這個新食材,和已知的胡椒很不一樣,但依舊固執地稱它為胡椒,這就是歐洲普遍將胡椒成為pepper的來源。
看來,當我們接觸到新事物的時候,未必能帶有開放、批判性的思維接受它們,以此為警惕。
辣椒傳入中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持續了將近200年,最早的中文文獻記載出現在浙江,是浙江文教比較發達的緣故。
明代時商人留下的資料不多,與他們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文字傳承的原因有關。
豆奶小姐慶幸現在互聯網發達,我們可以很容易在網上、電腦、手機上保存自己的文件,多年后依然能找得到。
當中國人一開始接觸到辣椒,首先是被它鮮紅的外表所吸引,覺得可以當作植物來觀賞。
到了明末清初時,中國人把辣椒當作一種草藥加以利用,主要是外用涂抹為主,極少文獻是記載內服的。
為什么多以外敷為主?這和中國人謹慎的性格有關,當我們不懂得一個事物的物質特性時,會仔細研究,有足夠的經驗才會去使用。
當辣椒的藥用價值被肯定時,陸陸續續出現在一些地方的“藥譜”中,使用范圍不多。
中國人給辣椒起了很多名字,這和地域文化有關,流傳較多的是番椒、秦椒、海椒、辣茄、辣子等等,書中有長篇幅的介紹。
湖南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根據聯合國糧農署的資料,中國辣椒產量排名全球第二,但遠少于印度,為什么呢?
根據筆者的記錄,中國是一個吃辣普遍、吃辣人口數量日益增多的國家,但總體上并不能很吃辣。像印度、墨西哥、東南亞國家,他們吃辣的程度大大超過中國。
豆奶小姐作為廣東人,從小幾乎不吃辣,遇到別人奉勸吃兩口時,總被辣的眼淚直流,要好久才能緩過來。去過兩次泰國,都沒有很喜歡當地的食物,又甜又辣,真的吃不習慣。
每次吃辣,我都覺得自己的舌頭、口腔都痛的不行,特別熱、特別不舒服,現在看這本書,才知道原來辣不是味覺,而是一種痛覺。
辣椒的辣素是辣椒素,只有茄科植物辣椒中有,像圓椒、彩椒都沒有辣椒素。不管有沒有炒熟的辣椒,都很辣。
蒜、蔥、韭的辣素是蒜辣素,分子式和辣椒素不一樣,但吃起來都有刺激感。蒜辣素一旦受熱,容易被分解,所以炒熟的蔥和蒜就不太辣了。
姜的辣素成分很復雜,不單純是觸覺。
花椒的麻的感覺,也是一種觸覺。
辣椒開始被食用的背景,其實是和缺鹽有關。老百姓沒有鹽,很難咽下一大碗飯,于是辣椒出現了,一種有刺激感的食材,能和其他少量食材炒在一起后,變得特別下飯,深受南方山區貧農的歡迎。
但辣椒就被打上了“窮人的副食”階級標簽,難登大雅之堂,連曾國藩偷偷吃辣椒,也不能對外說出來。
中國文化中的辣椒
辣椒,超越了食物本身,代表了一種文化。
當你說一個人很辣的時候,其實是代表性格潑辣、果斷、勇敢,從古時候的辣手、毒辣的貶義,到如今的褒義,變化非常大。
此時的BGM可以是一首《辣妹子》。
辣椒還和中醫文化有關,中國中醫藥管理局編著的《中華本草》里記載了辣椒入藥的臨床方法,能治療腰腿痛、一般外科炎癥、凍瘡、凍傷、外傷淤腫。
像四川人,會覺得辣椒能祛濕,但廣東人會覺得吃辣吃多了會上火,這和地域氣候有關。
辣椒與階級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吃,是人的基本欲望,但在中國古代,貧窮階級的老百姓三餐不飽。然而講究飲食的貴族,卻持有“君子遠庖廚”的態度。
自從辣椒傳入中國后,深深地改變了老百姓的飲食生活,更是改變了階級文化。
辣椒和以辣椒為主要調味料的菜,屬于江湖菜和庶民菜,是傳統中國社會底層的飲食習慣,貴族不吃、也看不起。但在改革開放后,辣椒開始流行起來,食品逐漸走向工業化和商品化,味覺特征強烈的調味品吸引大眾采購。
辣味零食容易保存,辣醬等調味料容易下飯,吸引小孩、主婦、白領等人屯起了辣條、辣椒醬等。
因為社會經濟背景的變化,辣椒對于中國,土豆對于北美和西歐,都從窮人食物衍變成大眾食物,在新時代下有了新的文化標簽。
在新出爐的薯條上撒下辣椒粉,應該是很多人的最愛吧。
THE END
這本書還講了很多有趣的內容,比如為什么在中國,食用辣椒首先出現在貴州?中國作為辛香料大國,辣椒和其他香料的引進歷史,有何不同?移民的口味是什么樣,辣椒扮演了什么角色?
我給這本書打出了8分,很推薦你們去讀一讀。
看完了這本書,你會對辣椒有更多的了解。只有了解了食材,才會更理解和感恩眼前的美食,對不?
with love,
豆奶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