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摘要
概覽
關于“如何閱讀”的方法論。為的是增進理解能力。
四種不同層次的閱讀
讀書有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四種層次讀法。
較高層次的閱讀中也包括了較低層次的閱讀。
如果只是為了獲取資訊或者消遣,就只是進行監視閱讀就夠了,如果為了提高自己理解力,才有必要展看分析閱讀。
腦圖如下:
(img)
- 基礎閱讀就是能夠識文斷字。
- 檢視閱讀中的兩個步驟第一是瀏覽,第二個是粗淺地閱讀,了解文章結構,理清文章脈絡和架構。
- 分析閱讀的步驟包括檢視閱讀的步驟。目標就是你要能夠與作者達成共識,說明他的主旨,跟隨他的論述,才能夠詮釋整本書的內容。
- 檢視閱讀與分析閱讀也可以當作是進人主題閱讀的前置作業或準備動作,事實上,檢視閱讀已經是讀者在閱讀時主要的工具或手段了。主題閱讀有5個規則。
檢視閱讀:
主動讀書的基本原則:提出問題
-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 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兩個問題,否則你沒法回答這個問題。在你判斷這本書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須先了解整本書在說些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書,如果你又讀得很認真的話,你會覺得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
- 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么意義。為什么這位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
*. 先看書名頁,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很快地看過去。特別注意副標題,或其他的相關說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寫作本書的特殊角度。在完成這個步驟之前,你對這本書的主題已經有概念了。如果你愿意,你會暫停一下,在你腦海中將這本書歸類為某個特定的類型。而在那個類型中,已經包含了哪些書。
*. 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這就像是在出發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圖一樣。
*. 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大多數論說類的書籍都會有索引??焖僭u估一下這本書涵蓋了哪些議題的范圍,以及所提到的書籍種類與作者等等。
*. 如果那是本包著書衣的新書,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 從你對一本書的目錄很概略,甚至有點模糊的印象當中,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 最后一步,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
粗淺的閱讀: 這個規則很簡單: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檢視閱讀摘要:
- _閱讀的速度并非只有單一的一種,重點在如何讀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在閱讀某
種讀物時該用什么樣的速度。超快的速讀法是引人懷疑的一種成就,那只是表現你在閱讀一種根本不值得讀的讀物。更好的秘方是: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于滿足與理解。不論怎么說,閱讀的速度,不論是快還是慢,只不過是閱讀問題一個微小的部分而已。
_略讀或粗讀一本書總是個好主意。尤其當你并不清楚手邊的一本書是否值得細心閱讀時(經常發生這種情況),必須先略讀一下。略讀過后,你就會很清楚了。一般來說,就算你想要仔細閱讀的書也要先略讀一下,從基本架構上先找到一些想法。
_最后,在第一次閱讀一本難讀的書時,不要企圖了解每一個字句。這是最最重要的一個規則。這也是檢視閱讀的基本概念。不要害怕,或是擔憂自己似乎讀得很膚淺。就算是最難讀的書也快快地讀一遍。當你再讀第二次時,你就已經準備好要讀這本書了。
分析閱讀
** 通過一本書的分類讓體會重要性與否 **
- 通過分類
- 書名
- 實用性VS.理論性作品
透視一本書:
- 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 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么。
- 按照順序與關系,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后,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 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 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 **
- 單字vs.詞義
- 找出關鍵字
- 專門用語及特殊字匯
- 找出字義
** 判斷作者的主旨**
- 句子與主旨
- 找出關鍵句
- 找出主旨
- 找出論述
- 找出解答
- 詮釋作者使用的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
- 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 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 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 公正地評斷一本書**
- 受教是一種美德
- 修辭的作用
- 暫緩評論的重要性
- 避免爭強好辯的重要性
- 化解爭議
規則是: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作任何評斷之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第一:要求讀者先完整地了解一本書,不要急著開始批評。第二:懇請讀者不要爭強好辯或盲目反對。第三:將知識上的不同意見看作是大體上可以解決的問題。這個規則再進一步的話,就是要求讀者要為自己不同的意見找到理論基礎,這樣這個議題才不只是被說出來,而且會解釋清楚。只有這樣,才有希望解決這個問題。
**贊同或反對作者 **
要作到理想化的辯論:
第一點,因為人有理性的一面,又有動物的一面,所以在爭辯時就要注意你會帶進去的情緒,或是在當場引發的脾氣。否則你的爭論會流于情緒化,而不是在說理了。當你的情緒很強烈時,你可能會認為自己很有道理。
第二點,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設攤出來。你要知道你的偏見是什么—這也是你的預先評斷。否則你就不容易接受對手也有不同假設的權利。一場好的辯論是不會為假設而爭吵的。譬如作者明白地請你接受某個前提假設,你就不該因為也可以接受相反的前提假設就不聽他的請求。如果你的偏見正好在相反的那一邊,而你又不肯承認那就是偏見,你就不能給作者一個公平的機會表達意見了。
第三點也是最后一點,派別之爭幾乎難以避免地會造成一些盲點,要化解這些盲點,應盡力嘗試不偏不倚。當然,爭論而不想有派別之分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在爭論時應該多一點理性的光,少一點激情的熱,每個參與辯論的人至少都該從對方的立場來著想。如果你不能用同理心來閱讀一本書,你的反對意見會更像是爭吵,而不是文明的意見交流。
明確指出:
(1)你的知識不足(uninformed)。(2)你的知識有錯誤(misinformed)。(3)你不合邏輯—你的推論無法令人信服。(4)你的分析不夠完整。
** 階段**
*. 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
在讀一本書的時候,找出重要的關鍵字,確認每個字不同意義的轉換,并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你對一本書的理解力就會大大增加了。很少有一些習慣上的小小改變,會產生如此宏大的效果。
*.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階段
這本書的詳細內容是什么?如何敘述的?只要運用五到八的規則,你就能回答這個問題。當你跟作者達成共識,找出他的關鍵主旨與論述,分辨出如何解決他所面對的問題,你就會知道他在這本書中要說的是什么了。接下來,你已經準備好要問最后的兩個基本問題了。
主題閱讀
步驟
*. 找到相關的章節。
*. 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
*. 厘清問題。
*. 界定議題。
如果一個問題很清楚,如果我們也確定各個作者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回答—不論贊成或反對—那么這個議題就被定義出來了。這是介于用這種方法回答問題的作者,和用另外一種(可能是相反的)方法來回答問題的作者之間的議題。
*. 分析討論
摘要
- 我們已經完成了在本書一開始時就提出的內容大要。我們已經說明清楚,良好的閱讀基礎在于主動的閱讀。閱讀時越主動,就讀得越好。
- 所謂主動的閱讀,也就是能提出問題來。我們也指出在閱讀任何一本書時該提出什么樣的問題,以及不同種類的書必須怎樣以不同的方式回答這些問題。
如何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未完待續)
*. 實用性和理論性
*. 想象的文學(抒情詩、史詩、小說、戲曲)
*. 歷史
*. 科學與數學
*. 社會科學與哲學
*. 參考書、報章雜志、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