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完《習慣的力量》這本書,老外寫的書確實干貨不多,一個理論用了幾萬字描述,到最后卻沒有告訴你明確的實施方法。不過改變習慣這樣難的問題,確實也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方法。我們想要改掉自己的惡習,必須得先了解習慣是怎么形成的。這方面作者做得很好,舉了非常多的例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畢竟人們更喜歡聽故事勝過生硬的理論。
習慣的組成
習慣是由:暗示;慣常行為;獎賞這三部分組成的。
暗示,比如最簡單的一日三餐,大部份人都有到點吃飯的習慣。早上8點、中午12點、晚上6點,時間一到就會去吃飯,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餓了,反正大家都吃。這就是暗示的作用,是到了吃飯的時間了。
再如抽煙、喝酒,很多人一想事情,一吃完飯就會點根煙。因為需要集中精神思考,才點根煙放松一下,似乎是思考前的一種儀式。吃完飯,得抽根煙了,飯后一根煙快活似神仙嘛。大概就是這么個意思吧。
這些慣常行為起初都是由暗示引發的。有得人喜歡賭博,到了爛賭的程度。無數次的發誓賭咒不再賭錢了,可只要看到別人賭錢就惹不住加入,甚至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有個哥們,在工廠里打工,下了班就喜歡和幾個老鄉打麻將。每個月的工資都不夠付牌錢的,還在外面欠了一屁股賭債。回到家天天被老婆罵,就算被打,打完后看到別人打麻將就想上去摸兩把。像他自己說的,一天不摸下麻將牌渾身發癢。直到欠下的賭債越來越多,兩口子也過不下去了,老婆鬧離婚。這哥們也夠狠,直接一刀把自己摸牌的手指給剁了,求他老婆留下來。可沒過多久,這邊手還包著,那邊已經在牌桌上坐著了。
通常我們都會很瞧不起這些屢教不改的人,實際上他們也非常痛苦。這種習慣跟吸毒上癮者非常接近,真的是會出現生理上的種種不適。如果有戒過煙的朋友應該能體會這種突然改變習慣帶來的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有的時候為了改變習慣,你就真的生病了。
人們這些行為,由暗示觸發,為了得到最終的獎賞。
抽煙、酗酒、爛賭都是為了讓自己得到滿足。抽煙為了讓尼古丁穿過鼻腔到達肺部那種刺激;酗酒為了讓酒精麻痹神經那種松弛、愉悅;賭博為了那只差一點點就能贏錢卻一直差那么一步的急迫感、或是偶爾贏了又輸光、輸了又想翻盤的焦慮和興奮......很多種復雜的心理感受,每個人的體驗都不同。
如果我們充分了解了這些惡習,就一定有辦法去改變它。
不過一定要先明白頑疾難改,這是難度系數非常高的一件事情。改正的過程中出現些差錯是在所難免的。這些困難,每個人都會遇到,你并不孤單。即使你現在已經養成了新習慣,也不能放松警惕。一個固有的行為再次發生,一切老的習慣又會接踵而至。因為習慣一旦養成就會一直伴隨著你,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新的行為去替代它。
一個酗酒者已經戒酒多年,滴酒不沾。只是今天很特殊,他母親不幸去世了。他非常傷心,開著車在街上游蕩。這時看到一家酒吧,他開始掙扎。“我母親離世了,我根本無法自處,現在只有酒精可以救我,等我精神回復過來我就再也不碰酒了”。他就這樣進了酒吧,在喝下一杯又一杯酒之后,迷迷糊糊的睡去了。第二天他還沒從傷心中走出來,他又去了那間酒吧,第三天他買了很多酒回家,第四天、第五天……他停不下來了,他的惡慣又回來了,他又開始了天天酗酒。
舊習慣埋得很深,就算多年未出現了,只要一被觸發就會變本加厲得重現。
你以前吃的太多了,現在想起來要減肥了,那就得改掉你以前吃得多,動得少的習慣。那你得先記錄自己一天都吃了多少,會吃幾次,都吃些什么,通常在什么時間或什么情況下吃。如果你每天下班回家后都會忍不住去開冰箱;看電視的時候就喜歡手里捧個薯片什么的。那你就想辦法在冰箱里換點健康的食品,水果或是蔬菜,看電視要吃的零食也換成健康食品。如果能做到不吃就盡量不要去吃好了。經過奶茶店總想買杯奶茶,知道自己有這樣的習慣就提早給自己備一杯水帶著,嫌水不好喝,你也可以適當的泡點什么,也總比奶茶的熱量低些。
如果知道自己這些慣常行為會發生,就提早做好替換的東西。
就是已經知道了改變習慣可以通過替換,可找到合適的替代品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們需要為自己的惡習付出努力,去充分了解觸發它的機制,再想辦法去對付它。
了解了是什么樣的暗示觸發了慣常行為,這樣的行為是為了得到什么樣的獎賞。
如果替換了行為,那就給自己一些獎勵吧,這樣才能幫助自己堅持下去。如果你這個月都不再吃垃圾食品了,開始運動了,就算偶爾的犯規,你也該買個什么東西犒勞一下自己的小小進步。
你得時常鼓勵自己,人很多時候并沒那么堅強,所以你還得想辦法加入團體。去找找那些減肥團體,戒煙團體……要是你有信仰,可以去加入教會,這些團體和伙伴一定會鼓勵、幫助你。
最后,我們就一起努力改掉自己的惡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