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 秋月


秋月

朱熹? 宋

清溪流過碧山頭,

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里,

白云紅葉兩悠悠。

圖片發自簡書App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注釋:

青溪:清澈的溪水。

碧山頭:碧綠的山頭。指山上樹木蔥蘢、蒼翠欲滴。

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

澄(chéng)鮮:明凈、清新的樣子。

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動的溪水像秋色一樣明朗、澄清。

隔斷句:指溪水距離有人家的地方有三十里路的遠。

三十:非確數,只是寫其遠隔人世,寫其幽深。

紅塵:佛教徒把人間稱為紅塵。此泛指人世間。

悠悠:悠閑自在的樣子。

圖片發自簡書App

譯文:

清澈的溪水流過碧綠的山頭,懸空一瀉而下,澄清的水與藍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構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畫卷。這秋色把人世間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閑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閑自在的紅葉。幽靜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名句: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寫作背景:

這首詩被收入《千家詩》,題目作《秋月》,誤當作程顥所作。學術界已證實為朱熹所作。是詩人路經瑞巖道時看到美麗的秋景有感而作的,該詩描繪了一幅清新澄澈的秋景圖,表達了詩人超凡脫俗、悠然自適的生命情趣。

圖片發自簡書App

賞析:

秋天的色彩特別豐富,這在此詩中得到了生動的反映。詩中有青山、綠水、藍天、白云、黃葉,它們還相互疊加,交相輝映,動靜結合,構成了一幅明麗而令人愉快的圖畫。

“清溪流過碧山頭”,是因為青山倒映在溪水中,所以看起來像是溪水在碧山間流淌。“空水澄鮮一色秋”化用的是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中的“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天空和溪水相映在一起,呈現出一派清新的秋色。后兩句“隔斷紅塵三十里,白云黃葉共悠悠”,在詩人眼里,這澄明的秋景仿佛把繁華熱鬧的塵世隔絕在三十里以外,天空的白云和山間的黃葉也各自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地享受這秋天的美好。

朱熹是著名的理學家,這首詩卻是非常具體、形象,空靈、輕快。

再回過頭來仔細品味一下,作品題為“秋月”,而筆墨卻始終集中在寫秋月籠罩下的山間小溪上,這就是構思的獨到之處。碧綠的山頭,碧藍澄靜的夜空,悠悠飄蕩的云朵,飄逸灑脫的楓葉,這些都是圍繞著緩緩流淌的小溪而寫的,但是卻無一不浸染著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無一筆寫月,卻又處處見月,可謂大家手筆。

作者:

朱熹(1130-1200年),漢族,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亦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其著作甚多,有《朱文公集》。在教育方面,輯定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