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群——孤獨的最終式

一、

我有一個舍友,性格開朗,去哪里總要呼朋喚友,去自動販賣機買個飲料也要讓人作陪。姑娘的話很多,卻很無趣,不會聆聽,每每與別人說話后,總要繞到自己身上,吧啦吧啦講一大堆自己的事,冗長且沒有重點,乏味可陳卻自認為幽默風趣。更甚一層,當我們其他人出門時,她一定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并作勢要與我們同行。動作慢還不自省,每次等她變成為上課出門前最常做的事。等待是件多么浪費時間的事啊。

有一友人知曉這件事后安慰我,說這個姑娘只是缺乏安全感,怕被人丟棄。但我卻不能理解。她總想合群,任何事都插嘴插手,任何地方都要相伴而去,有沒有安全感這事且不提,這畢竟是個人成長過程的結果,但這絲毫不留與人距離卻令人生煩。即便最親密的人相處也該有一定的空間留給彼此,這種空間感一旦打破,美感美了不提,隱私都被侵犯確實很令人糟心。

那么問題來了,為何過度合群的人卻反令人生惡呢?

合群,其實是孤獨的一種體現。因為害怕獨處,所以迫不及待的想要融入別人的生活,可強硬的介入會給人帶來不適,反而會遭人唾棄。我的這位舍友便是如此,因為過度熱情,所以總遭冷遇。她并不察覺,依舊介入著別人的生活,做著“合群”的舉動,彼此間物理距離是近了不少,可心呢?早離得十萬八千里了。

二、

在以前,我從不敢獨自吃飯看電影,甚至于我總是可憐那些人,連陪伴他們的人都沒有,那他們該多孤單啊,后來我發現我錯了。

隨著年紀的增大,我慢慢發現并不是每個人都和你志趣相投,作息也吻合。如果有的話真是萬幸,可倘若沒有,也正常的很。可能你喜歡吃這個,可他忌口。可能你喜歡這部片子他卻覺得俗。可你們依舊可以和平相處,只不過有時會分散開來,不是形影不離罷了。

十八歲獨立北上藝考,一個人在陌生的城市里吃穿住行,和陌生人同桌吃飯,和出租車司機有一聊沒一聊的扯淡,自己拖著行李箱去看電影,看著這些個喧鬧城市背后的荒涼。一個人的時候格外愛思考。思考自己的夢想,思考現實的窘迫,思考未來的方向,還有很多很多。后來進入了大學,剛來時很怕自己坐在食堂吃飯,總覺得別人都成群結伴,而我形單影只看起來很可憐。可后來慢慢的,喜歡一個人去吃早餐,一個人去操場跑步,甚至于刻意避開想要同行的舍友,只為享受一下一個人的寧靜。

一堆人一起吃飯的時候總大吆小喝吵吵鬧鬧的,結伴跑步也是,要說著漫不著邊的話,累的氣喘吁吁。可一個人就不會了,安靜的享受著食物的美味,安靜的感受著心靈的洗滌。一個人跑步,散步的時候會想很多,想想心境也會變得開闊,遠比幾個人一邊走一邊聊人家長人家短來的更有意義些。

如果你是因為害怕孤獨而合群,那你真是傻,因為你都不懂享受孤獨帶給你的發人深省。那你就繼續合群吧,越合群,你會越離不開群,你永遠不敢直面孤獨,直面現實的黑暗,你將永遠躲在集體碓筑的堡壘著,過著看似豐富卻空洞的生活。

三、

并不是你喜歡的別人也一定要喜歡,也并非你的觀點別人一定要同意,你不需要和別人形影不離,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空間,你更不必想要和誰拉幫結派孤立誰,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

所謂合群,只不過是聚在一起,不是你要介入我的故事,我要插入你的生活。過度的看重合群,只不過是你太孤獨,孤獨到了變態,想要和世間的一切事物發生聯系罷了。

留給別人一些地方,也給自己有些空間,多去自我思考,自我反省,自我認知要遠遠勝于你去合一個群,入兩個群。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