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的作業

本周課程的主要話題是:集體決策。

集體決策的主要優勢是信息,參與決策討論的人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專業背景提供不同的信息,而且能夠提出不同的思路和解決方案,給決策提供更多可供參考的角度,同時,能夠盡量的減少偏見。但是這一切的前提是能夠發揮出集體決策的優勢。

經常會出現一些情況看似經過了討論,但是實際上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的會議,原因分類有三種:

一、成員構成(Composition Problem):人們出于本能的喜歡跟自己類似的人交流,于是在召集討論組的時候,傾向于找到那些“關系好”、或者類似的人一起。這就有可能造成討論成員構成的不平衡,多方討論的目的是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收集信息,而類似的人更容易有接近的角度,很有可能會造成決策的一些偏見。避免這種偏見,就要盡量從不同的角度收集信息,如果是公司事物,盡量讓不同級別,不同崗位的人都參與進來,這樣才有可能獲得多個角度的信息。

二、參與度(Paticipation Problem):人越多的討論就越容易造成“可怕的沉默”。一次討論中,如果有的人只是聽,不發言,這個人就并沒有對這次討論作出貢獻,他沒有提供他的角度的信息。不發言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文化原因,這個集體并沒有一個鼓勵公開場合發表見解的文化,也有個人是某個人的性格原因。鼓勵參與的方式是,首先,要構建一個“合法否定”的討論氛圍。要讓不同意見有空間,鼓勵參與者表達自己的顧慮和不同想法,強調對事不對人,控制情緒。其次,想辦法激活那些不發言的人,通常人們只要能夠發言一次,他們就會開始持續參加討論,或者把大組織分割成小的小組,3個人的討論中,通常每個人都會發言,因為沉默更顯眼。

三、個人影響(Influence Problem):人與人之間會因為各種愿意相互影響。十二怒漢中的法庭討論,一開始就有人在猶豫,但是被影響投了贊同票;一個實驗中,一個人獨自在房間里,房間冒煙,他馬上報告,而兩個人坐在房間里,房間冒煙,其中一個人無動于衷的話,另一個人也不會很快做出行動,甚至會猶豫很久。在集體決策中,這樣的影響無處不在。領導表達觀點后,現場沒有敢提出不同意見,或者是某個人很強勢,其他人跟風,或者某人非常情緒化,其它人做遷就,都會造成信息淹沒在情緒中。

作業:

下午三點,飛機失事了,掉到加拿大的一個森林里,很冷,-30度,晚上可能有-40度,周邊很多樹,有小溪,天估計快黑了,而最近的城鎮估計要30公里。我們三個幸存者有三樣東西,毛氈一卷、塑料布一塊(6米見方)、指南針一個、報紙一份。

把這四樣東西按照重要程度排序:1、2、3、4

詳情見郵件。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