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作品總是會直擊靈魂,這個力量會把內心撕成無數記憶碎片,隨便俯首翻撿,就足以讓人因為深埋的回憶熱淚盈眶――原來有那么多“我以為我忘了”的事。
看到那片靜謐的湖泊,湖水在黃昏下泛著溫暖的粉黃色日光,阿婆問住在三葉身體里的瀧“你在做夢嗎?”
【連結繩結的是結,連結人與人的是結,時間的流動也是結。聚在一起,成型、扭曲、纏繞,有時又還原斷裂,再次連結,這就是結,這就是時間】,我想起外婆了,想起小時候才到外婆腰際的我被她牽著過馬路,后來,時間讓我們換了角色――外婆被我牽著過馬路,外婆只有我的肩膀高,她說“幺幺,一下子你就長這么高了。”;
三葉想到因為自己的安排,換回身體的瀧在和美女前輩約會而傷心哭泣的時候,我又想起我們的青春歲月,青澀又矯情的人啊,后知后覺到要用“把喜歡的人拱手讓人”的方式才意識到對某個人的在意(唉,每個人心中總有一個說不出口的名字,有些人分明沒有在一起卻可以刻骨銘心~好逗比~此處捂臉)
……
嘿,這一次,新海誠給屏幕前的你,哪些如夢似幻的體驗?
新海誠幼年在鄉村長大,他說他很喜歡看星星,有時候能一動不動看一個多小時。彗星,星星,是這個故事線索性質的元素。
梵高說:我不知道世界有什么是確定不變的,我只知道,只要一看到星星,我就會開始做夢。
還能做夢,心有光芒,是一件幸運的事。
好吧。畢竟這是一部純愛片。那我們來聊聊愛情。
從圈圈圈開始咯。國內有陳赫文章馬伊俐,國外有朱莉和皮特,后來王寶強也出來成功霸占了奧運會的頭條,最近林丹的風流韻事也是沸沸揚揚(暴露了我的八卦本質~哈哈~)……不知道是因為貴圈越來越亂,還是吃瓜群眾瞬間統一把注意力轉移到“正確婚戀觀”上面來了,總之,繼張謝兩人離婚之后,“我相信愛情”的言論只增不減,大有星火燎原之勢頭。“我愿意在寶馬車上哭,也不想再自行車后笑”,“沒有物質的愛情就是一盤沙。”,“愛情這件事,不過就是搭伙過日子,各取所需而已。”
對于愛情,也不知道還有沒有人愿意承認自己會同古人一樣,因為一句“我可憐你”(“可憐”譯作“喜歡”)而動情得不能自已。周圍的人逐漸變得更愿意表現出一副看破紅塵、幾近冷血的理智。
然而事實分明是:
【我假裝無情,其實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說人生的意義在于四處游蕩流亡,其實是為了掩飾我自己至今沒有找到愿意駐足的地方。】
所以,新海誠的《你的名字》大賣,連宮老先生的地位都被撼動的事實,請不要再扯什么“匠人”畫面,“諾蘭式”構思等等因素了,大賣的主要原因其實只有一個——它戳中你內心最柔軟卻被你小心埋藏的地方了。我們,對愛情都抱有羅曼蒂克的幻想,難道不是?
前世今生,命中注定。
我想會不會我也不記得很多事了。那些也許實實在在發生過的片段,因為時空的沖刷,我都把它歸之于夢境。雖然我不記得你的名字,但我記得我喜歡你。那些莫名熟悉的街道,莫名熟悉的身影,會不會就是我心心念念的“名字”?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但總有一個人,總有那么一個人能看到這團火,然后走過來,陪我一起。我帶著我的熱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溫和,以及對愛情毫無理由的相信,走的上氣不接下氣。我結結巴巴對她說:你叫什么名字。從你叫什么名字開始,后來,有了一切。
男女主角最終找到了靈魂交融的彼此。若每個人都是一個半圓,那與靈魂伴侶的相遇,總算把這個圓,滿了。黃昏之時,可見非人之物。日本古語中,你是誰來源于詞語“黃昏之時”。在中國遠古時期,有黃昏成親的習俗。結婚,舊作“昏”。大概也是因為古人覺得黃昏是個晝夜交替,陰陽相容的良辰。也許黃昏在冥冥中真的就是尋找的終點吧。所以,若我與你“約黃昏以為期兮”,請不要“中道而改路”。
也許我也在尋找什么。我們,好像都一直在尋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