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泊秦淮
? ? ? ? ? ? ? ?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注解】
(1)選自《樊川文集》。秦淮(河名):即秦淮河,源出寶華山,流經南京地區,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南京是六朝故都,城區秦淮河一帶為著名旅游勝地。
(2)煙:指像煙一樣的霧氣。
(3)籠:籠罩。這句運用的是“互文見義”的寫法:煙霧、月色籠罩著水和沙。
(4)寒水:清冷的河水。
(5)月:月光。
(6)沙:沙灘。
(7)夜泊:因天晚而拋錨停船。
(8)秦淮(河名):即秦淮河,源出江蘇溧水縣東北,流經南京地區,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
(9)近:靠近。
(10)酒家:酒館
(11)商女:一說商女即歌女,在酒樓或船舫中以賣唱為生的女子。
(12)不知:不能理解,不懂。
(13)亡國恨:國家滅亡的悔恨或遺恨。
(14)猶:副詞,還。
(15)《后庭花》:即樂曲《玉樹后庭花》,以此曲填歌詞者,今存數種,而以南朝陳后主陳叔寶所作最為有名。因陳后主是亡國之君,所以后人又把他所喜愛的《玉樹后庭花》曲、詞當作亡國之音的代名詞。
(16)江:這里指秦淮河。長江以南,無論水的大小,口語都稱為江。
【韻譯】
煙霧彌漫秋水,月光籠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邊酒家。
歌女為人作樂,那知亡國之恨?她們在岸那邊,還唱著后庭花。
【歷史背景】
詩說: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其實這是借題發揮,他譏諷的實際是晚唐政治:群臣們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陳后主的后塵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興亡感,足見金陵在當時全國政治中心已經移向長安的情況下,影響仍然很大。杜牧另有一首《江南春》,是寫金陵春色的,基調開朗得多:“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讀罷這二十八字,閉目就能想見唐朝的金陵春色:黃鶯于紅花綠柳,酒旗飄在水村山郭,風景是極動人的則是許許多多的寺廟,它的縷臺在煙雨中放光,這些寺廟是南朝留給金陵的宗教藝術財富。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么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據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后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后主依然沉湎聲色。“猶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串成一線,意味深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于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
【寫作背景】
杜牧前期頗為關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好些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也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當他來到當時還是一片繁華的秦淮河上,聽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詩中說,金陵歌女“不知亡國恨”,還唱著那《后庭花》曲。其實,這是作者借陳后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班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