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不少紅學家寫的關于《紅樓夢》的文章,他們的觀點真是令人看的盤根錯節,紛繁復雜。所以每一次閱讀《紅樓夢》,都要把它當作一部全新的作品去品讀,而不要受任何觀點的左右,否則不如不讀。
從所周知,《紅樓夢》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由清代文學家曹雪芹創作的一部章回體小說。近三百年過去了,《紅樓夢》早已走出國門,贏得了世界的喜愛和尊重。自《紅樓夢》問世以來,它的衍生作品眾多,而它對后人在文學創作上的巨大影響和借鑒,真是非同小可。像魯迅、郁達夫、巴金、老舍、林語堂、張愛玲等,在他們的文學創作上都受到《紅樓夢》巨大的影響。大家熟知的網絡文學代表作《甄嬛傳》同樣也是繼承了《紅樓夢》的敘事手法和語言藝術,拍成電視劇后,收視率一路飆升。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紅樓夢》早已蜚聲海內外,然而,卻鮮少有人知道,在《紅樓夢》創作的背后,又承載著曹雪芹怎樣的沉浮人生?
1715年,江寧(今南京),一處深宅大院中,一聲嬰兒響亮的啼哭帶給了這家人全新的希望,這個新生兒就是曹雪芹。曹家原本也是漢人,只是后來入了旗籍才成為旗人。曹雪芹的曾祖母孫氏,是皇三子玄燁的保姆,稍微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玄燁也就是后來的康熙皇帝。憑著這層特殊的關系和曹家先人自身的努力進取,曹家幾十年來備沐皇恩,成為江南名副其家的富貴之家。然而曹雪芹并沒有像家人期盼的那樣在仕途上有所作為,卻因為他的雜學旁收在文學領域大放異彩。
康熙二年,曹雪芹曾祖父曹寅舉家移居江寧,專職“江南織造”,從這年起,曹家開始了三代四人五十八年的秦淮夢,而這一段顯赫的家族史,正是為曹雪芹后來創作《紅樓夢》打下了深厚的積累。我研讀了一下曹雪芹的家族史,發現這個家族對曹雪芹影響最大的是“文化”。這里一定要提到一個人,那就是曹雪芹曾祖父曹寅。曹寅是康熙皇帝的寵臣,但他還是一位文學家,精通詩詞,通曉音律、戲曲、書法…家中藏書頗豐。這樣的家族文化藝術氛圍,為少年曹雪芹的文化教養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很顯然,《紅樓夢》這樣一部傳世名著,閉門造車是不可能寫出來的,那么是怎樣的經歷讓曹雪芹決定創作《紅樓夢》?
曹氏家族與皇家的深厚淵源,為曹家帶來了百年榮華,也埋下了巨大的禍根。大廈將傾,獨木難支也非一朝一夕。康熙帝在位期間,六次南巡,有四次都由江寧織造府曹家接駕,這是何等的榮耀,但是榮耀背后呢?就三個字:費銀子!曹家顯赫一時,日常排場鋪張,加上五次接駕,久下的巨額虧空,直到曹寅去世都沒有補上。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等雍正繼位,曹寅嗣子曹頫終因經濟虧空、騷擾驛站、轉移財產等罪革職抄家,兩手空空舉家遷回北京老宅,乾隆年間,曹家子孫流散。曹氏家族從此徹底敗落。瞧瞧,這和《紅樓夢》的結局如出一轍。
曾經是江寧織造府的富家公子,家族顯赫之時風光無限,錦衣玉食。一朝敗落,只落得“舉家食粥酒常賒”。這種巨大的落差和內心的痛苦,幻化成一桿生花妙筆,讓曹雪芹將家族末世的感悟,都寄托在文學創作中,在寫作中尋求心靈的解脫。《紅樓夢》這部滿懷家族回憶氣質的作品里,折射了中國十八世紀富貴之家的生活百態和封建官場的腐朽墮落。一部包羅萬象的《紅樓夢》讓世人看到了曹家幾代人的興衰。
《紅樓夢》之所以如此精彩紛呈,很大一部分源自于曹雪芹將他淵源的家學,轉化為小說的創作素材,使我們在閱讀之際,常常愛不釋手,嘖嘖稱奇。家族曾經的輝煌,超群的想像力,細膩的情感,一并構成了曹雪芹創作的的特色。除此之外,曹雪芹的博學多才,也讓《紅樓夢》成為了一部認識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在《紅樓夢》第三回中,描寫王熙鳳時,光是衣著就精細到了極致!他寫到:“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褃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這些工藝,材質的描寫,若不是家里幾代人管著皇家織造的事務,讓曹雪芹從就小耳濡目染,他是斷斷寫不出來這些的。當大觀園中那一個個活色生香,性格迥異的美麗女子躍然紙上時,想必那時的曹雪芹早已夢回京陵…
《紅樓夢》中的賈家榮華富貴盡顯,而江寧織造府的曹家與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曹雪芹豐富的人生經歷,也造就了他對中國園林的通達,所以他筆下的大觀園,既有北方皇家園林的恢弘大氣,又有南方士人園林的細膩精雅。正如清代著名的《紅樓夢》評論家“二知道人”所說:“大觀園之結構,即雪芹胸中丘壑也,壯年吞之于胸,老去吐之筆耳。”
曾經優渥的家庭條件,文武兼修的家族文化的熏陶,再加上極高的個人稟賦,深厚的文化積累,曹雪芹在他的書齋《悼紅軒》里潛心寫作,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終于完成了傳世巨作《紅樓夢》,也成就了他自己!如果沒有《紅樓夢》,世人哪知曹雪芹?
《紅樓夢》至今已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一百多種譯本,成為了一部名副其實的世界名著。曹雪芹滿腹學問,卻沒有留下一部詩集,幸好有《紅樓夢》傳世,我們才有幸在書中讀到他那些牽愁照恨的妙語好詞。
在本文的最后,我用自己寫的一首拙詩來緬懷一代文學巨匠曹雪芹。
PS:我不會寫詩,請無視平仄。
悼紅軒里著紅樓,榮華富貴付東流。
都言作者字字癡,誰解曹公筆下愁。
大觀園中群芳散,金陵繁華難回眸。
泣血之作傳五州,化成瓊琚萬古留。
文|蘭馨瑤
筆隨心走? 堅持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