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不覺人世的喧囂,反倒體味到孤獨的美好。
前天晚上,在教育學院組織的沙龍活動間隙,我和語文教研員姜春明老師談論日常生活時,他說自己很少出去應酬,喜歡靜的。
所謂的靜,就是一個人靜靜地享受生活,從中讓內心獲得修養吧。
我和姜春明老師有相同的喜好,不喜歡跑到人群中,如果不是特殊的情況。一個人,安安靜靜的,算是人生的妙事。
這幾日到白山參加培訓,走來走去,說來說去,走得累了,說得也有些厭倦了,難得這樣安靜的機會,索性就大門不出,將自己安放到燕子窠中,算是躲開世俗的生活。
吃的很簡單,不過是一點米飯,幾根山藥,還有幾塊南瓜,一點大醬燜的辣椒。如此簡單,我卻吃得有滋有味。心無雜念,心情就好啊,哪里會顧忌營養成分?所謂的營養,更關鍵的是在于吃的心態吧,有了好的心態,喝下涼水也會舒服。
發了一篇隨筆,兩首小詩到簡書中:《我們都站在成功的門前》,《微笑著走向每一天》,《白山干訓,如此溫暖》,希望獲得另種形式的交流。
在祖國遙遠的邊陲,我做著一個夢,不過是隱在背后的。
我選擇用靜靜的方式,任時間自由流淌,眨眼間,短短的晝就溜走了。
哪里有煩悶?除了窺望簡書的信息,我還醉在朱光潛先生的《談文學》中。朱光潛先生的這本書,我反復讀過幾篇,但每次讀都有全新的收獲,甚至是有從未讀過的欣喜。
并不通俗的字里行間,先生對文字的解讀,幾乎是字字珠璣,讓我不忍釋卷。先生哪里是談文學?分明就是在談人生,談追求,而這些都在樸實的文字中,慢慢地散發著迷人的光彩,給我以最好的滋養。
那個喜歡靜的姜春明老師,估計也是如此吧,未必讀書,未必寫作,但安靜的日子必然讓他陶醉不已。習慣了,就不會尋找外部世界的寄托,而是在安歇內心世界中,獲得最好的休整。
性格使然,自小就不喜歡喧鬧的生活,覺得那是一種折磨。如果在旁人看來,一定是另類的行徑,不值得推崇,也的確不值得推崇,人畢竟是群居的動物,缺少溝通和交流,會丟失很多的東西,但我會介意嗎?
我更介意自己的內心世界,我知道自己需要的生活,就是蝸居于一個簡陋的地方,讀幾頁書,寫幾行字,以此回饋時光給我的恩賜。
很多的浮云,從我的眼前溜走,如同歲月,來無蹤去無影。我似乎并不在意時間的流逝,反而覺得一切都在自由前行,倒是人生最美妙的狀態。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我不用刻意地尋找,居于山野之間,連同汽車的鳴笛都聽不到,就無需擔心世界的驚擾了。
于是,我盡情地馳騁在文字中,或讀,或寫,滿是身心的愉悅。也不考慮讀書的姿勢,或蹲,或躺,舒展至極。
這樣的日子,豈不勝似富豪?
偶爾停歇時,我就漫游在思想的王國中,回望走過的道路,靜靜地思量自己的懈怠和失誤,不給自己任何理由,由著正義之王盡情地鞭撻,直至抽出靈魂的小來。我知道自己就是渺小的微塵,不過偶爾降臨到世間,但我不會成為霧霾的構成元素,倒是洗卻塵埃的雨點,給我們的世界一點清新的力量。
看到自己的淺薄,生出的不是慚愧,而是找到方向的快樂,“自知者明,自知者智”,也算是自我的安慰,抑或是自我療治的手段。
常常想起北大教授談的“坦蕩蕩,看得開”,不是避世的消極,而是入世的坦然。躲避世俗的生活,不是我所崇尚的,因為我們生活在現實中,不可能把自己封鎖在一個夢中,要坦然面對生活的油鹽醬醋,還有日子的酸甜苦辣。
有了這樣的從容,什么日子還會黯然失色呢?
原來,孤獨是最好的修行,我、我們在這樣的歲月中,不但怡養了身心,也修復了自我,為更遠的跋涉儲備了力量。
想起了姜春明老師談到的兩餐花了四元錢,一塊豆腐,一個饅頭,清淡的日子里,全是幸福的滿足。
不是王侯,勝過王侯,心的世界,是最大王國,一個人做了自己的主宰,還要什么無法超越?于是,就可以放下許多所謂的目標,專注地去做喜歡的事情,哪怕是盯著一只螞蟻看上半天。
夜已經悄然來臨,一如走過的無數夜晚,在這樣的時刻,我沒有懈怠,以獨特的方式繼續遠行,走向自己崇尚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