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時間管理達人、小強升職記作者鄒小強同學來我們公司做分享,主題是:如何制定一份可執行的年終記錄,獲益良多,整理一下分享給大家。
現在是年初,也是很多公司定KPI,很多個人制定年終目標的時候,有的人想在新的一年培養早睡早起的習慣,有的人想今年完成瘦身20斤的目標……但是很多時候,往往年初定下的目標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就不了了之了,到了年終,又悔恨不已,想著來年一定要完成,第二年又重復第一年。在這方面我是深有體會的,我曾經給自己定下健身的目標,但在堅持了個把月后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就沒有再堅持了,直到現在。
那如何才能制定一份可執行的年終計劃呢?小強從愿景到工作方法,從道(理論),到術(時間),到器(工具)給了我們5個方面的指導。
把愿景孵化為目標
一個愿景的達成,通常需要有充足的動力,有效的方法+工具,然后付諸實踐。
兩種常見的行為方式:
第一種是走腦型,這種方式往往缺乏動力和實踐,反而過多的尋求方法和工具,例如我們想通過托福考試,如果我們僅僅把它當成一次考試,很難有強大的動力,考了十幾年,很少有人會喜歡考試;可能我們也會給自己制定計劃,例如每天背100個單詞,2篇閱讀,30分鐘聽力,但是慢慢的,我們就走偏了,開始去找那種單詞工具更好呢?該用扇貝還是百詞斬更適合一些?該聽VOA呢還是直接練習聽力題呢?反而在實踐方面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最終無疾而終。
第二種是走心型,這種方式在開始之前先給自己建立強大的動力,在制定好可實施目標后就堅持貫徹。還記得扎克伯格嗎?他在一次與清華師生交流的活動中談到:
“我學中文有三個原因,第一,我太太是中國人,她奶奶只說中文,我想跟她們通話,幾年前我們決定結婚,我就用中文邀請她奶奶,她非常吃驚;第二,我想要學習中國文化;第三,中國話很難,我一直說英文,但我喜歡挑戰!”
so,小扎的中文目前說的很好,不見得是他采用了多么先進的學習方法,最重要的是他首先給自己建立的強大的學習動力,而后堅持下去,就是這樣。
把我們的愿景孵化為目標,只需3步:
定義-->計劃-->下一步行動
例如,我們的愿景是希望自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那么:
定義:非工資收入>總支出
計劃:基金定投+房產投資+產品制作
下一步行動:制作在線課程
明晰目標SMART
SMART原則最初是由彼得德魯克提出.
S:績效指標必須是具體的
M:績效指標必須是可以衡量的
A:績效指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
R:績效指標必須是相關的
T:績效指標必須有明確的截止日期
SMART原則不僅可以用于指導我們制定目標,也可以指導我們日常溝通,我們在給別人承諾事情時,是否目標是可以達到的?效果是不是可以衡量?有沒有給出截止日期?
4步輕松習慣養成
一個習慣的養成好比是開車,首先要確保油箱里的油是足夠的,然后打火發動,你還需要一份路線圖指引方向,在開的過程中你需要記錄下自己已經走了多遠,離目標還差多少。
對應的,我們要想培養習慣,可以從以下四步著手:
1.確認動力
首先,我們需要確認,這個習慣是不是我們正在想要的,我們可以借助下面這個表格:
我們用痛苦程度、熱情度、時機三個方面來衡量一個習慣對你而言是否真的有必要,痛苦程度是說如果不這樣做,你有多痛苦;熱情度是說你對這件事的熱情有多高;時機是說當前是否是做這件事的好時機。
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總分最高的是“每天閱讀40分鐘”,而且痛苦程度、熱情度、時機都很合適。注意在“每天跑5公里”這個習慣中,雖然痛苦程度很高(9分),但是熱情度只有2分,這說明也許你想要的并不一定是跑步,你只是想要運動,或許游泳更適合你。在“每周約一位朋友吃飯”這個習慣中,雖然痛苦程度和熱情度較高,但是時機并不合適,也許你正在準備考研,沒有多少空余時間。
2.建立儀式
我們有時候喜歡拖延或者遲遲無法進入狀態,進行一些儀式將可以使這一情況大大改善。例如早上到公司后,先沖一杯咖啡,整理一下桌面,聽一會音樂,然后開始自己緊張忙碌的一天。
在每次開始做自己的習慣時,也可以進行一些儀式,例如可以制作一張習慣卡片,在開始習慣前先大聲朗讀一次:
“我要養成"每天閱讀40分鐘的習慣,因為這將使我內心更加充實,不斷成長,我一定可以養成這個習慣,如果我能夠堅持,我會獎勵自己每個月看一場電影,如果我不能堅持,我需要懲罰自己一個星期不能吃肉。”
3.制定循序漸進的計劃
計劃要可執行,最好不要一開始就難度過高,可以逐漸增加難度。
4.記錄成長
可以制作一份表格,記錄自己每天的習慣堅持情況,可以記錄完成度,讓自己有保持好習慣的成就感,當達到里程碑時可以給自己適當的獎勵。
當偶爾由于一些特殊情況,不能繼續自己的習慣時,也不要過分執著,即便是我們玩游戲,通常都會有不止一條命。可以給自己“三條命”,不過分追求每一次都完成。
習慣培養不起來的4個坑:
1.一次培養多個習慣
2.用痛苦的方法培養習慣
3.做不到就放棄
4.孤軍奮戰
多項目并行處理
多任務處理的核心不是同時處理,而是快速切換。要點有二:
1.模塊化封裝
將項目進度、任務、項目資料單獨封裝,當進行任務切換時,可以快速了解到另一個項目的進度、當前需要做的任務、快速提取需要的資料。項目進度管理可以使用甘特圖,任務管理可以使用任務列表如滴答清單,項目資料可以使用印象筆記。
2.切換行動而不是切換想法
行動是具體的,可以立刻實施的;而想法卻還需要仔細斟酌,往往還有待細化和確認。如果我們能將并行的幾個任務都拆分出具體的行動,那么進行切換時就可以立刻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
4D行動工作法
我們的大腦有兩個特點:
1.一次難以記住超過10個事物
2.難以同時做兩件事
因此我們就知道把所有的事情都記在腦子里有多么的不靠譜,因為你在同時挑戰以上兩點。
4D工作法是對4象限時間管理的一種應用。
delay it:重要不緊急。不需要馬上做的事情,我們需要立刻把他們記下來,并在將來的某一個時刻完成.。
do it now:重要緊急。寫到待辦列表,并立刻開始做。
delegate it:不重要緊急。授權別人做,需確認完成時間,寫到月歷,到時check。
do not do it:既不重要,又不緊急的事,能不做就不做。
一句話總結:做事情靠系統,不靠感覺。
本文已遷移至我的個人博客:http://ipenge.com/28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