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前行廣釋074

第七十四節課

思考題

291、哪些上師是不能依止的?請一一說明其法相。你是否曾遇到過這樣的上師?通過學習,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A:幾種不能依止的上師:

一、如木磨之上師

有些人本來沒有聞思修的少許功德,卻自以為我是某某上師的兒子或貴族子弟等,種姓方面已勝過他人;或者住在圣者所在的地方,比如五明佛學院、青海等地,特別愚昧的人就把他當成了大成就者。還有人說他是某某上師的兒子、侄子、孫子,這樣那樣的親戚朋友,以此也能糊弄不少信徒。其實就算上師非常了不起,他的親戚也不一定個個都好。就像釋迦牟尼佛是三界怙主、人天導師,但他的親戚提婆達多為人怎么樣?大家應該十分清楚。還有些人,像婆羅門世襲相傳的門第觀念一樣,到處宣揚自己的傳承如何如何;或者,雖具有少分聞思修的功德,卻并不是以希求來世的清凈心修持,而是擔心失去上師的地位等,所作所為只是為了今生。以上這些上師,都稱為“如木磨之上師”。

所謂的木磨,是指形象跟磨子沒什么差別,發出的聲音甚至比磨子還嘈雜,但實際上根本磨不碎什么糧食,最后只能磨損自己。同樣,有些上師外表上裝得道貌岸然,名聲可能比真正的善知識還響亮,但所作所為只不過在欺騙別人,最終只能是害了自己。

依止這樣的上師,弟子不但得不到任何聞思修的超世間功德,反而還會在他的誤導下逐漸墮入惡趣,相當危險。所以,佛陀在經典中說了,上師的種姓不重要,名聲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學處。學處一方面指戒律,一方面指他的境界。一個人若能具足這兩條,并通達顯密一切法要,那么即使是個乞丐,也值得我們頂戴。

二、如井蛙之上師

有些上師沒有能力調伏弟子,自己也與凡夫人沒有差別,根本不具備絲毫特殊功德——不要說利益眾生的菩提心、證悟空性的智慧、廣度有情的善巧方便,甚至連基本人格也沒有,連一般的人都不如。就算是不學佛的世間人,有些也不會說妄語欺騙別人,說話實實在在,行為也能表里如一,但這些上師連如此美德都不具足,性格品行極其低劣。

可是一些愚笨之人盲目輕信,不經觀察就將他捧得高高的,什么“活佛”、“上師”、“堪布”、“法王”,一大堆名號輕易就加在他頭上,認為他是三界唯一的怙主。這時候的他,明明什么都不懂,對世間和出世間的法也沒有廣聞博學,只是身邊幾個愚笨的徒弟天天奉承,以至于自己被名聞利養熏得面目全非,驕傲自滿、目空一切,對大德正士的功德視而不見,這種上師就叫“如井蛙之上師”。

三、如瘋狂向導之上師

上師自己從未依止過智者,也沒有精進修學顯宗經典、密宗續部,對經續教理一竅不通,一無所知;內心煩惱比凡夫人還粗重,亂發脾氣,弟子都嚇得要命;不具足正知正念,以至于顯宗的戒律也違犯了,密宗的誓言也毀壞了;自相續比凡夫人還低劣,但卻像大成就者一樣,言談舉止高如虛空;嗔恨和嫉妒心十分強烈,斷掉了慈悲心的吊索,這就是所謂的“如瘋狂向導之上師”。

四、如盲人向導之上師

有些上師不具備勝過弟子的點滴功德,不懂得打開取舍的雙眼,遠離慈悲心、菩提心,最終將弟子引入邪道,這樣的上師稱為“如盲人向導之上師”。

上述這四種不應依止的上師,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用頌詞的方式進行了總結:“猶如梵志護門閥,顧慮失毀自地位,聞思非為來世果,猶如木磨之導師。雖與凡夫性不違,愚者起信置高位,獲得利養心傲慢,猶如井蛙之上師。孤陋寡聞破律誓,心劣行為高如天,折斷慈悲之吊索,若依狂師增罪惡。尤依無勝己功德,無有悲心名聲師,如依盲主大錯誤,欺詐相伴漂暗處。”

A:通過學習,了解觀察上師的重要,觀察之后依止具德上師。

292、為什么說上師是真正的佛,只為了利益眾生才示現為人的形象?顯宗對此是否承認?你對此能否生起定解?

A:在依止上師之前,我們一定要詳詳細細觀察,正確無誤地辨別之后,才能全心全意地依止,并恒常對上師作真佛想。這樣一切功德無不圓滿的上師,實際上就是十方諸佛大悲與智慧的本體,只是為了利益所化眾生,才顯現為人的形象。如《功德藏》云:“圓滿德相之上師,諸佛智慧大悲體,所化前現士夫相,悉地根本即無上。”

顯宗的很多經典中,對上師是佛陀的化身,都有過諸多說明。如《涅槃經》云:“憐愍一切諸眾生故,而復示現種種色像。”《地藏經》也說:“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由此可見,上師是佛陀的化現完全可以成立。另外,有些經典中說,上師是真正的佛,要像對佛陀那樣對待上師。如《般舟三昧經》云:“當敬于師,承事供養,視當如佛。”還有《華嚴經》中講過:“譬如明凈日,出現于世間,生盲雖不見,而能作饒益。”

在顯宗《寶云經》里,佛陀親口講過:“于善知識生世尊想,依善知識住。因善知識故得勤精進,因善知識故能除一切惡法。”《華嚴經》亦云:“于善知識起如來想。”《增一阿含經》也說,所有梵行全部依靠善知識而得,佛陀自己也是依善知識證悟的。

善知識的密意跟佛陀沒有任何差別,其本體就是諸佛菩薩。如此殊勝的上師,為了引導所化眾生,暫時的一舉手一投足,好像跟世人一模一樣;但究竟而言,他們的密意始終安住在佛陀的境界中,從這一角度來講,又與一切世人截然不同。上師的任何行為,實際上都是在順應眾生,具有密意;他既能善巧解除弟子的重重懷疑,也能忍耐弟子的一切邪行和憂心勞身,宛如獨子的慈母。如《功德藏》云:“不了義隨一切眾,了義相違諸眾生,具密意故勝有情,善遣疑忍憂邪行。”

概言之,從不了義的角度來講,上師因為要隨順眾生,行為跟眾生幾乎一樣;從了義的角度來講,上師的智慧跟佛陀并無二致,與眾生的所作所為又完全相違。《大圓滿心性休息》:上師因為要隨順眾生,行為會跟大家相同;但因為要度化眾生,其究竟密意和行為又截然不同,不會隨心所欲,或以貪嗔癡而行。故而,真正具有法相的善知識,表面上似乎跟我們一樣,但實際上,他是諸佛菩薩的真實化現,跟我們的境界特別遙遠。

293、為什么說對具德上師無論結上善緣、惡緣,皆可成為解脫之因?請談談你自己的理解。

A:善知識的密意跟佛陀沒有任何差別,其本體就是諸佛菩薩。如此殊勝的上師,為了引導所化眾生,暫時的一舉手一投足,好像跟世人一模一樣;但究竟而言,他們的密意始終安住在佛陀的境界中,從這一角度來講,又與一切世人截然不同。上師的任何行為,實際上都是在順應眾生,具有密意;他既能善巧解除弟子的重重懷疑,也能忍耐弟子的一切邪行和憂心勞身,宛如獨子的慈母。如《功德藏》云:“不了義隨一切眾,了義相違諸眾生,具密意故勝有情,善遣疑忍憂邪行。”

從不了義的角度來講,上師因為要隨順眾生,行為跟眾生幾乎一樣;從了義的角度來講,上師的智慧跟佛陀并無二致,與眾生的所作所為又完全相違。就像一個幼兒園老師,為了隨順孩子、讓他們開心,她會跟小娃娃一起玩;但如果孩子做一些非法事,老師會不會也跟著做呢?不可能的。

因此,在這些關鍵問題上,就像《大圓滿心性休息》中:上師因為要隨順眾生,行為會跟大家相同;但因為要度化眾生,其究竟密意和行為又截然不同,不會隨心所欲,或以貪嗔癡而行。故而,真正具有法相的善知識,表面上似乎跟我們一樣,但實際上,他是諸佛菩薩的真實化現,跟我們的境界特別遙遠。

因此,從大悲心、加持方面而言,上師與諸佛相同。凡是與上師結上善緣者,即生便可成佛;結上惡緣者,比如對上師生邪見、嗔恨心,誹謗上師、憎恨上師、討厭上師,甚至打罵上師,也會以此因緣最終斷絕輪回。如頌云:“如是上師等諸佛,害彼亦入安樂道,何人正信依止師,降下一切功德雨。”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