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就是關于光與影的藝術創作。我一直這么認為。
那么在攝影里面,是如何自如地運用光的呢?
要想讓一張照片曝光的基本條件是什么?
曝光量=光圈*快門*ISO
既然這樣,那又是如何根據曝光三要素拍攝正常的照片呢?
1、認識測光標尺
這里,我們要引入一個重要的東東了,那就是測光標尺,也就是通常我們看到的EV。測光標尺,是我們在拍攝環境的時候,確定曝光參數并且保證畫面相對曝光正常的一個基表。
它在單反里面大概就是長這樣:
就是屏幕上“-2..1..0..1..+2”的那個東東。
一般來說,光標指到0處(有可能是0的左右,都是沒問題的)表示系統提示你,這個取景的曝光正常。
于是,我們可以總結出手動曝光的過程大概為,:1.相機調成手動擋(M檔);2.根據自己所要拍攝的題材確定光圈;3. 根據光線條件和圖像細膩度確定ISO;4.根據測光標尺確定快門速度。
現在你可以拿起你的相機,試著拍一張人像照片,用最大的光圈拍一張,用f/11光圈拍一張,對比一下兩張照片的參數。
2、關于測光模式
測光這個概念,依然是起源于膠片時代。那個時候的攝影師哇,測光基本靠感覺和經驗。在傳統膠片時代,拍攝完畢之后,是不能立馬保證觀看曝光效果,所以這個測光越準確,就越能避免曝光不足,或者避免曝光過度。這樣成本也比較低。
同時一個傳統膠片時代的攝影測光準確,反映出個人的豐富經驗與豐富的攝影技巧。
我們的相機一般有三種測光模式,分別是:平均測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
平均測光是相機根據整個畫面光的分布情況,對整個畫面平均計算測光值。
中央重點測光是對測光點中間大部分計算測光值。
而點測光是對測光點的1%-5%區域內測光,這種測光一般應用在有局部光的畫面中。
問題來了,那是不是我每次拍攝之前都會去修改測光方式嗎?至少我不是這么干,為啥?因為……我懶~
辣么,哪種測光模式最常用呢?答案是:平!均!測!光!
為啥?為什么推薦平均測光?1,平均測光曝光穩定,不會忽亮忽白;2,點測光要求測光落點非常精準。
平均測光又是怎么應對一切題材的拍攝呢?
著名的“白加黑減”就是對這個問題最簡單直接明了的回答。
3、“白加黑減”
什么?白了還要加光,黑了還得減光?這不是不符合邏輯么?
什么是“白加黑減”,“白加黑減”意思是拍攝整體偏亮(白)的場景時要增加曝光,拍攝整體偏暗(黑)的場景時要減曝光。
相機的自動曝光,是根據相機測光的結果來計算的。而相機的測光系統,是有一定原則的。這個原則的理論是18%反射率,只要記住一個結論:相機會把所有東西拍攝成灰色。這個結論雖然不夠嚴謹,但足夠實用。
因為相機會把所有東西拍成灰色,所以如果你拍白雪,自動曝光的結果一定是“灰雪”(欠曝),所以要加曝光;如果你拍黑板,結果一定是“灰板”(過曝),所以要減曝光。這就是“白加黑減”的道理。
所謂測光原理和18%反射率就是:我們可以看到物體、相機能拍攝物體,是因為物體能反射光線。相機的測光系統,就是收集物體反射的光,來計算曝光量的。
但是,不同物體對光線的反射能力(反射率)不同。相機無法判斷物體具體反射率是多少。因此廠家在制造相機時,必須設置一個統一的標準。科學家認為自然界物體的平均反射率是18%,所以相機就用18%作為標準。
統一采用18%的結果,就是把所有物體都當作灰色對待。一般的場景,大部分物體的反射率接近18%(或平均值為18%),相機自動曝光結果還比較準確。但如果拍攝雪景或黑板這類反射率遠大于或小于18%的物體,結果就完全不準了。此時就需要人為地曝光補償。
4、總結
因此,一般照片比較省心的拍法,應該是這樣的:
1,選擇平均測光
2,你希望照片亮,就增加曝光補償
3,你希望照片暗,就減少曝光補償
4,局部光,你希望突出高光區,就減少曝光
5,根據白加黑減法則適當調整曝光補償
當然,沒有絕對的曝光正常,有的作品就是需要過曝來表達攝影作者想表達的意境,有的作品需要需要曝光不足來表達作者的感情。而這些,都是要視情況而定的。
童鞋們,你們學會了嗎?今天的分享對你們有幫助嗎?趕緊拿起單反練習一下吧!
布置一個小作業,同學們完成后可以私信發給我看看哦~嘻嘻……
5、小作業:
1、打開房間的日光燈,拍一個你桌上的物品特寫
2、關上房間的日光燈,打開臺燈,將該物品放在臺燈下,再拍一張該物品特寫
期待你的作品喲~
謝謝你耐著性子看到了這里。來都來了,就留個小紅心、點一波關注再走唄,再次感謝您的支持,么么噠~
無戒365極限挑戰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