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的5歲生日,意味著我作為一名母親已滿5年了。
朋友們常稱贊我是頂有耐心的媽媽。平日里親子關系互動良好,她也比以往主動大膽,善于表達,算是我的一點小成就吧。但若追溯起來,我曾是很不合格的母親。
生娃問題提上日程時,曾一度希望“丁克”,懸而未決想拖拖再說時,小生命不期而至。同事紛紛道“恭喜啊!”,我只覺得苦悶,仿佛是被強加了的任務,打亂了計劃,還無法推脫。
消極情緒持續很久,從懷孕到K幾個月大,這期間,我不可謂不盡“責”,卻沒有發自內心的幸福感,沒有所謂的“母愛”。
她現在偶爾問起,“媽媽,我以前在你肚子里,你有沒有唱歌給我聽?”我常紅了臉,囁嚅著說不出口……因為一次也沒有。
不管我是否有“心”,日夜的貼心相伴是真實的,她依戀著我;而我每天聽她吱吱呀呀,看她粉嫩的臉和黑亮的眸,終于一點點,實現了理智與情感的統一。
我是多么后知后覺的母親啊!
反觀現在,倒是每天甜言蜜語、擁抱親吻、故事歌曲游戲輪番轟炸,要多甜膩有多甜膩。喜歡在她睡下,支起胳膊側臥端詳她的臉,再忍不住親親。
她斷然想不到自己當初曾受的“冷遇”吧。我索性在此坦白吧,猜想等她長大后看到這段文字,會大度的對我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吐舌)
我的久久未能進入角色,一是為心理上尚未準備好,二則為她是女孩。
某次產檢的彩超,看ta閉著眼的樣子,像極了男孩;產房里的那一聲啼哭,嗓音也不是細柔的腔調。內心里期望也早就認定了ta是男孩,打定主意以后培養一名男子漢出來,長大后生的偉岸帥氣,伴我左右,豈不樂哉?
但我還是追問了一句,“男孩女孩?”醫生回答,“是個姑娘。”瞬間如夢幻泡影。
某人笑我,“我覺得女孩挺好,你怎么比我還重男輕女?”我默不作聲,心里想,恰恰相反。
除了以后被兩個男人寵愛的私心,失落更多源于我一向認為女孩普遍比男孩優秀,但無論怎樣優秀,進入職場及婚姻后,卻不可避免的遭遇更多限制。
雖不乏事業、生活雙豐收的女人,然而概率上遠低于同等水平的男性,付出的也要更多。我雖算不上多么優秀,好歹也是名校碩士生,還不是跟著某人屁顛屁顛輾轉到這以前打死也沒想過會來的陌生城市?
待有了娃,限制就更普遍了。男女原本生理和情感需求不同,人格平等當然不代表分工的完全相同,為了家庭美滿幸福,各司其責、分工合作本無可厚非。但君不見滿屏的“隱性單親媽媽”、“喪偶式婚姻”,男人只需賺錢,女人不僅賺錢,還得上顧老、下養小,兼著修煉容貌性情……
有工作的,要努力平衡工作和陪娃;全職在家的太太們,則往往焦灼于與丈夫在社會地位、經濟能力上的“剪刀差”。若遇人不淑的,有朝一日糟糠之妻被下堂,也斷然不會因其對家庭的付出,而自動獲得勛章的一半的。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深深的失落背后是深深的心疼,唯有加倍愛她,幫助她“快樂”的“成長”為她自己,才可稍慰我心。
我能做些什么呢?
1.閱讀的習慣
從K一歲多開始,每晚的睡前故事雷打不動。遇到特別喜歡的,她會連續幾個晚上要求重復講,心底恨恨的恨不得錄了音放給她聽。但收音機里的聲音再動聽,父母的懷抱和聲音都是最溫暖而無可替代的,——得,那就堅持吧!
漸漸的,她聽故事時會指著某些字問我“這是什么字?”,三歲左右發現她自己可以讀很多小故事了,心里著實有點驚喜。暑假時一個人在家,還要上班,便把她托管到小區一全職媽媽家。接的時候這位媽媽驚呼,“你家k竟然認得書上90%的字呢!”,說她家同齡的女兒,基本還一字不識。
我沒有對比過,不知道這個年齡該認多少字,多少算多,多少算少,也沒有刻意要求過她識字。在我看來,閱讀是個好習慣,她要有,就這么簡單。
但一個好習慣總會附帶著驚喜和收獲,這個我是肯定的。
2.不隨便“指手畫腳”
教育的理論很多,但我以為,很多時候只要掌握了基本的理念,加上一顆感同身受愛他們的心,那些理論的具體內容便能“無師自通”,這便是“愛是最好的教育”的注解把。
孩子是自然之子,他們有內在的力量指引去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家長們往往以“教育者”自居,殊不知對幼兒來說,允許他們順應自己的天性,適當的加以指點引導才是他們需要的。
K小時候經常往家里檢各類小石頭、樹枝樹葉等,喜歡就撿嘛;晚飯好了,動畫片還沒結束?何妨大人先吃,讓她一集看完再吃,晚吃一點沒什么大不了。
堅持認為,讓他們保持專注完成一件事很重要,哪怕是“看動畫片”這樣的事。
3.堅持講道理
很多人愛說“孩子不懂事”,果真如此嗎?對K我基本都是講道理,截止到目前,自我感覺還是比較良好的。民主多了,偶爾發個脾氣也更鎮得住,哈哈。
出于安全或禮貌,父母對幼小的孩子都會提出要求,告誡哪些事情不能做,為什么不能做呢?卻沒說清楚,不好說清楚的也沒有演示出來,孩子便一直懵懵懂懂。
可能是我自己有“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的習慣,要求她時便喜歡把“不能”的道理以她能接受的語言和方式說清楚。實在不聽便只能“專制了”,比如要求關電視無果,有時會直接過去扛到一邊,親親臉頰,“我可愛寶寶的小眼睛都累了,快讓他們休息一下吧~”
種瓜得瓜,講道理的父母往往收獲講道理的寶寶,相比簡單粗暴的“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娓娓道來的講道理或有趣的演示,本身何嘗不是一種積極的親子互動?
TA感受到平緩語氣中的關愛才更愿意接受你的建議。相反,強硬的“禁止”、“命令”包含著的不信任和霸道,他們同樣察覺的到。
講道理的寶寶更容易理解和配合他人。一次我們等開鎖的師傅,我念叨“怎么還沒來?”,她接過話,“可能他路上堵車了,也可能找錯路了吧~”。
還有暑假那次,凌晨四點我去接站,她則自愿選擇獨自在家睡覺,我理解為是我們之間的日常互動方式使她具有了足夠的信任和安全感的結果。
4.情緒要“疏”而非“堵”
即使一些看起來“不講道理”的舉動,若能站在他們的角度,問題便會迎刃而解。比如K曾經見我抱別的小朋友就會不開心,也聽同事描述過類似情形,“好小氣啊!”,同事評價她的娃。
何小氣之有呢?我始終相信,他們沒有無緣無故的情緒,任何情緒波動的背后都有他們的小心思。當他們猶猶豫豫、欲言又止、嬌羞扭捏時,不要指責,不要批評,不要貼標簽,耐心找到那個小心思,開解了便好。
她的不開心發生了幾次,最后一次時,她伏在我肩上,輕輕啜泣,——不得不說,我太循循善誘了,輕拍著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婉轉又溫油,終于讓她說出了心聲,--------擔心我抱了別家寶貝,便不愛她了。
我的傻孩子!我坦誠相告,“每個人都有最愛自己的爸爸媽媽,你是我的寶貝,永遠都是,哪怕有時會淘氣,爸爸媽媽也永遠愛你,怎會會抱了別人就不愛你了呢?”她便從此安了心。
忽然覺得,女人骨子里何嘗不是那個孩子?
有時發脾氣、胡鬧任性,所尋求的也是那份獨屬于自己的確定的愛吧。只是索愛的一方不比孩子坦誠,卻更驕傲,經濟獨立的更容易在失望之余口是心非逞強,“姐不稀罕!”;另一方呢,依舊漫不經心,只道“女人心,海底針”,左猜右猜猜不出來,就由之任之了。
偶爾反思自己的愛他,不若愛她……轉念卻是,“哼,他為什么不如我這般想呢!”,秒回死胡同。
理智的說,任何關系,情緒對抗都是要不得的,有對抗就沒有溝通。
難題在于,借用友人的話,親密關系中往往都愛做“孩子”,而沒人愿做“大人”,或一方只做“孩子”總長不大,“大人”也難免急躁。
5.讓“想要的”自然的發生
為人父母者可以借鑒別人的育兒思路或理念,但歸根結底這是一件非常個性化的事,遠不是幾個理論就能囊括的。
ta是怎樣的性情?你看重哪些品質?如何讓ta擁有持久快樂的能力?……所有這些摻雜在一起,滲透于你的一言一行中。
人生說短也長,借用簡書的話,“你一定要努力,但千萬別著急。”
“努力”是對父母而言,用心觀察,暖心相伴,幫助ta揚長避短挖掘優勢,引導ta樂觀積極開放勇敢;“著急”則指我們對孩子的態度。尤其當其表現不是理想中的樣子,該怎么引導糾正只管去做,不必言必稱,“這都是為了你好啊!”,緊張焦灼的情緒反而助長挫敗感。
“快樂的童年”不代表不學無術,胡吃海玩,學習本身完全可以變得更有趣味,尤其在幼兒階段。k不就是在如癡如醉的閱讀中學會了識字,講故事嗎?
無意間發現她動作協調性不夠好,而她對跳舞并不感冒,我就想辦法把她誘進舞房,再各種正強化,慢慢的,得到老師幾次表揚,興趣便多了,輪滑也是。
很多時候,信心和興趣來自成就感,大人兒童無不適用。
只遺憾,從小數理化白癡,沒法在這方面發揮。現在捶胸頓足悔恨的淚,都是年輕時偷的懶啊!
但我仍希望,自己竭盡所能,幫助她避免或克服局限,能力的局限,和思維的局限,選擇適合的興趣班是個不錯的補充,我也得不斷成長才行。
說到這,不禁懊惱起自己的不夠優秀來,以致沒有任性的時間和金錢帶她去多多體驗,一陣悲桑~
就醬吧,謹以此文獻給我的小人兒,和自己。愛你,喜歡和你一起成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6.1.18于武漢
后注:誰能說出題目致敬了哪位作家的哪篇文章,紅包有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