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
總編輯:任凱曄 總監制:王俊
編輯:伊一 沫沫 場記:蕾蕾
拍攝:王俊 ?文案:蔣笑笑 ?趙默笙
"城市中的一抹藍——送水工人 梁新勇?"
梁新勇,37歲,一名普通的送水工人。不必說,這是一個對體力依存度極高的職業。以每桶水18公斤的重量計算,梁新勇每天需要將大約1噸水送到客戶的家中。這其中包括裝車、卸水、扛肩、爬樓……這種強度極高的工作,顯然并非一般人所能完成的。
每天七點,老梁都會準時起床,洗漱完后便趕往公司,早餐倒簡單得像是走個形式。由于前一天送完水太晚,換回的空水桶都留在三輪車上,老梁早晨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把空桶放回庫房,再一桶一桶地裝滿一整車的水。
和其他上班族不同,很多單位會一大早打電話叫水,所以老梁的上班時間要更早,這樣才能保證第一時間把水送到。老梁的三輪車能裝20多桶水,雖然從數量上看并不算多,但他要把這些水送到城里20多個不同的地點。天氣預報說,今天是三十幾度的高溫,想想要跟著老梁在烈日下跑一整天,我心里還是有點發怵。
老梁是華州區人,秉性溫和,整天風吹日曬,皮膚黝黑得厲害,笑時倒是有一口整齊的大白牙。我喜歡叫他老梁,即便他并不老,與他交談你又分明覺得他就是一個穩重的渭南漢子,所以這稱呼也算貼切。
我們知道送水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雖然我們也已經習慣了打個電話就能享受到家的服務,但對于很多女性來講,給飲水機換水都有難度,所以看待送水的師傅都有一種遇到大力士的感覺。老梁的第一單生意沒給他半點喘氣的機會,剛裝完車就要出發了!
此時的氣溫還算涼爽,只可惜老梁的座駕上不能帶人,他的訂單又隨機性極強,在送了幾桶水之后,我們就“走散了”。原本以為送水工的工作應該是有一定區域范圍的,后來才知道,只要是渭南城區就得隨叫隨到,有時正在高新區,客戶一個電話就得跑去老城。
從關中環線到火車北站,從農園新村到長安銀行,從槐衙村到高新區創業中心,老梁的工作可以單調地用開車、爬樓、換水來全部概括。大概是他自己也覺得實在單調,所以面對我們的鏡頭的時候,總會時不時露出憨厚的笑容。
老梁車技甚好,他開玩笑說這車像是他的伙計,天天在一起,已經到了人車合一的境界。他還說,在渭南就沒有我不知道的地方,我走過渭南的每一條大街小巷。不僅如此,老梁對老客戶的記憶就像印在腦子里,每次送水去客戶那里,客戶總是熱情地招呼著,像是極為信任的老朋友。
兩年前,老梁來公司應聘,那時候公司剛剛起步,業務量不多,每個月只有500塊的底薪。但就是這樣微薄的收入,老梁還是堅持下來了。現在公司的業務好了,計酬的方式也做了調整,多勞多得的考核機制對老梁來講,不僅僅是收入的提升,更讓心態發生了轉變。
老梁話不多,即便是我們一路相隨,也鮮有交流。而送水的多數時間是在路上奔波,一家送完便要馬不停蹄地趕往另一家。老梁每送一桶水可以得到兩元的提成,所以他會希望多送一些,因為這樣收入就會更高一些。
沒有客戶要水的時候,老梁會回公司休息片刻。氣溫正開始變得炙熱起來,卻沒等老梁把椅子坐熱,電話就來了。好在離得并不算太遠,掛了電話便起身出發。說來也怪,一動就沒馬上停下來,又從檢察院小區到理想茶館,西三路、西四路好幾趟往返,我突然發現,老梁的胳膊已經被曬得爆皮了。
午飯是公司的工作餐,做體力活食量自然不小,老梁吃得狼吞虎咽。但今天的主食是米飯,貌似不太合老梁的胃口。這是個地地道道的關中漢子,生于斯,長于斯,最鐘情的還是那碗面。“三碗米飯不如一碗面實在?!崩狭赫f。
看得出,老梁是個老實人,但老天有時候好像并不太照顧老實人。春節前后一段時間老梁就挺不走運的,先是送水的車子被偷,公司為了不影響工作,也因為他對公司的特殊貢獻,墊資幫他買了一輛車。又因為著急上工,車子沒有辦理手續被警察同志處罰。一來一回幾千塊的損失,可把老梁心疼壞了。
下午的太陽曬得人要虛脫了,但老梁卻仍然像打了雞血似的,從下午三點開始忙活,一直忙到四點半。我們一起跟拍的小伙伴都累得抱著樹舍不得放開了,老梁卻精神抖擻得一桶一桶往樓上扛,那種感覺真是有點無地自容的味道。
如果近距離觀察老梁,你會發現他特別真實,黝黑的臉,緊鎖的眉,被曬得脫了皮的胳膊。他不會和你談人生、談理想,甚至最想做的事情也可以簡單到希望多送幾桶水,因為送的多就賺的多。
今天的業績是50桶,對老梁來說,這是一個比較滿意的數字。送完最后一單,天色便開始漸漸暗了下來,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我們顯然要比老梁更興奮一些。
每天,老梁都穿梭在這座城市,他要把一桶又一桶的水送到客戶那里,肩扛、或者手提?;蛟S他看上去并不如我們坐在辦公室里體面,不如我們吹著空調舒服。沒有電梯的時候,他甚至要扛著18公斤重的水,一步一步往上爬。有人會說,這是他的工作,他要賺錢。是這樣,我們每個人努力工作不都是為了賺錢嗎?
老梁并沒有特別之處,他只是五百多萬分之一的普通渭南人。而此時此刻的你,不也正是這座城市中普普通通的一員嗎?但是,如此精彩的城市,不也正是因為有像你和老梁這樣普通人的存在,才得以一點一滴、一磚一瓦地發展建設起來的嗎?
這座城市需要精英,也同樣需要普通民眾,每一個人,都值得敬重!渭南人的一天,感恩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