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馬賽客“樹洞”系列第1篇
我17,在廣州讀書,人格基本獨立,心理早熟不止幾歲。男朋友27,在北京,工作忙。一年前我們相識,莫名其妙地各方面都契合又平衡,順其自然就在一起了,從不爭吵,互相關愛。這一年里我們只有過三次待在一起的時間,其余時間都用手機聯系。而我不知道是否還能說他是男朋友,因為實際上今年三月份的時候我感覺自己丟失了什么心里的東西,有點反感,深思熟慮過后跟他說了分開吧,當時對他的自尊心沖擊挺大。接著直到現在,幾乎三個月里我們只說過不超過十句話,打過三次簡短的電話。我知道自己一直還是喜歡他,他有時也會沒控制好流露出一些情緒,但因為倆人都不喜歡矯情或者說都有一些硬骨氣,距離一直保持著。我從提分開到現在都睡不好覺,有委屈也有不甘心,我還想像以前一樣把想法都跟他溝通,可感覺完全回不去了。我是否還應該稍微爭取一下我們呢?
補充一點,當前我有所保留他有所克制,尚未發生性關系。
我不知道要怎么稱呼你,就叫你小姑娘好了。
你在描述你倆之間故事的時候,把年齡說得很清楚,相差10歲。雖然年齡是很基本的信息,但我覺得你應該對相差的這10年生命歷程還是有所顧慮的吧。我身邊也有很多情侶年齡相差很多,也有不少結局圓滿,但我們能看到的總是個案,有太多看不到的悲劇收場的故事并不在我們的視野范圍之內。我不覺得年齡差距是什么大問題,但卻是是個問題。你在描述中說自己“心理早熟不止幾歲”,我從你冷靜、清爽的描述文字中看感受到了。但兩個年齡相差很多的人走到一起,并不是靠著一方心理年齡成熟、另一方心理年輕不成熟而達成一致的,應該是些更為普世的東西,比如價值觀、比如話題興趣點、比如相互之間的認同感。這點我希望你能明白。
談戀愛雖然是兩個人的事情,看起來你需要做的只是去更好地了解對方,但其實,在戀愛當中,更需要你先做好的是,對自己的了解。兩個人在一起其實也是一種“交易”,對方寄予了你什么,而你又能寄予對方什么。這種“交易”之下,當然會出現很功利的感情,但這絕不是全部。你可以寄予對方支持、信賴、被需要的感覺,也可以寄予對方生命最深層的理解和認同——所有這些當中,最關鍵的是,你要清楚,你能提供給對方什么,是第一無二的,是全世界只有你能提供給對方。就像日劇《某某妻》中女主說的那樣,“你需要說那些只有你才能說出的話才行”——懂了么?你需要知道他為什么選擇和你在一起,是因為貪戀青春的感覺?還是因為話題投緣、聊得來?還是僅僅覺得有個比自己小10歲的女朋友是個蠻牛逼的經歷?我只是揣測,但這是你需要認真想明白的事情。
說完年齡差,接著說說異地。
我不知道你所謂的“丟了什么心里的東西”指的是什么,在描述這段的時候,你句子變長了,也沒有之前那么干凈利落了,我覺得應該是個對你觸動挺大的事情。異地戀一直是橫亙在人類面前的永恒難題,科技發展到現在,也沒有找到很好的客服這個問題的方法。按說科技發達如今,兩人異地應該也沒什么難的:Facetime、即時通訊,甚至還有遠程性愛玩具、遠程虛擬現實——但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異地戀難以維持的原因是,兩個人的生命經歷如果長期沒有相互update,疏離感就會自然產生。你大概也經歷過那種每天需要像匯報工作一樣向對方匯報自己今天所見所聞所感的過程吧?在這過程中所消耗的精力和認知成本都是巨大的。疏離感就在這種相互代入的過程中一點一點鉆出來,你自己可能都感受不到。
回到你的問題:我是否還應該稍微爭取一下我們呢?
既然你現在的狀態這么差,不妨對自己好一點,任由自己的性子去做一些選擇,跟他原原本本地說出這些他本該知道的東西。是的,我的建議是去爭取一下,但是需要有個度。我替你做個決定好了,既然數字“3”在你們的故事當中出現頻率這么高,那你就再試圖爭取3次吧。3次之后如果還是不行,也就算了。一個形式感的方式有時會幫你下定一些決心。
最后,至于你說你們之間還沒發生性關系,這個我倒覺得無關緊要。發生了又怎樣,你們是異地戀??呀~
最后送你張圖,很早之前隨便拍的。也許他并不是你現在認為的“The One”,他只是恰巧經過罷了。你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繼續等待,另一個是去把這扇門開得更大些。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