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日讀,約兩星期前
2017年1月1日 (2日下午寫完15:35)元旦寫于玉泉
1,規矩
這句話很短,但是幸虧配上了張居正的講解,才讓我體會到這句話的精妙之處,是關于學習的進階的,從規矩到精巧。雖然道理都是明白的,可是被人家講出來就覺得妙啊。語言多么的重要。孟子說,學習啊,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可以言傳身教的,另一部分是不可以言傳身教的,這兩部分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有一個老師總是和你說,你要靠自己悟的,體會的,那么這個老師不見得就是一個好老師,如果一切都需要我從零開始體悟,要老師有什么用。那是不是,通過純粹的言傳身教就可以完全成長呢?那肯定也不是。怎么才能進階到“精巧”呢?這段話太妙了!彼木工有梓匠,車工有輪輿,其教人之法,但能與之以規,曰,如此而為圓,與之以矩,曰,如此而為方,循其一定之制,導之使從,這是其可能者也。若由規矩而熟之,不疾不徐,不甘不苦,機發于心,而妙應于手,乃所謂巧也。什么事巧,就是熟能生巧,這一切都要從規矩而來。所以自己之前總是比較毛糙,很多事情都想跳過基本功,或者自創一些心得手法,而忽略那些已經被檢驗無數次的規矩。這是不合適的,以后一定要改。另外,如果你要教育其他人的話,自己之前總是覺得,一些道理,簡單,你跟人家說了,人家也不一定會體悟到,說了也白說。這下就不這么覺得了。因為你首先要教人家規矩,就是把道理講給別人聽,這樣子,就算人家現在不明白,以后也可能突然體會到你說的意思,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如果你現在不跟他講,那么就是你的失職,你沒有把規矩給他。斯則不泥于成法之中,而又不出于成法之外。張居正說,要想達到這個目標,老師不以言傳給弟子,弟子不獲得言傳于老四,勸自己自悟怎么樣怎么樣,可以這樣子來教育人嗎?當然是不可以的。張居正又說,圣賢之道,下學可以言傳,這就是規矩,而上達一定是要由心悟的,這既是巧,才是你學成的最終標準。所以學者一定要以會道于心,以等待自得之機,怎么能夠一味的追求比人口中的言呢?張居正最后又說了一句,也很棒,他說,學生總是覺得老師有不傳之秘,哎,哪有什么不傳之秘啊,規矩都告訴你了,最后的自得是靠你自己啊!
2,吾今而后知殺人親之重也
孟子在這里舉了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說明了一個為什么我們一定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這就是如果你施于人,最終一定會施于自己,這到是有一種天道輪回的意味在了。孟子說,我現在終于明白,我們不能夠殺害別人親人的嚴重性了。為什么不能呢?因為我們如果殺害了別人的父親,人家也一定會想辦法殺害自己的父親,那么這不就相當于間接性的自己殺害自己的父親了嗎!人啊,往往不知道天道有好還之理,人情無不報之仇啊!再簡而言之,如果你想別人怎么對待你,那么你就要怎么對待其他人?因為無論在哪些方面,別人本來也就是不知道該怎么對待你的,可是一旦他們知道你是怎么對待他們的,他們也就是會依樣畫葫蘆了,因為這個答案是你給別人的!這個真的很深刻啊!一定要切記切記!
3,雖讓千乘之國而非其實也
孟子在這里告誡我們一個看人識人的方法,說的兼職太好了!不能更好了!用以識人,更用來修身!一個總的原則就是,觀人者,不當據其跡,而當察其心,不徒徇其名,而當考其實。簡單來說,就是你看一個人,千萬不能夠因為人家做了某件事情,就判斷別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哪怕馬云捐款1000個億,哪怕比爾蓋茨捐出全部身家,你都不可以就判斷人家怎么樣。你要看人家為什么要這么做,出于一個什么樣的目的,有一些人啊,哪怕是把一個國家交給他,他都不會要的,那么你就能夠說這個人很了不起嗎?不見得,因為他有可能是一個愛好名聲的人,他把名聲看的比什么都重要。雖然他很想要千乘之國,但是正因為這是一件如此之大,天下皆知的事情,所以他會特別衡量這里的利和他要的名的關系,所以做出決定。那么怎么才能夠看清他處于什么樣的本心呢?這個好難啊,對不對!非常幸運,非常慶幸的是,孟子在這里告訴我們一個方法!多棒啊!孟子說越是大的事,他越會衡量利和名之間的關系。但是一些小事呢?比如你讓他讓出一筐飯,一碗湯,他的臉色可能就能夠馬上看出不高興了!這一秒你才看清他的人了。因為在這些小事上,他根本不會去衡量名和利。這個道理,如果我們拿來識人,就千萬不要因為人家一些事情而下判斷別人是什么樣的人,永遠不要,要觀察,他為什么這么做,觀察身邊的小事,一點點得出結論。如果我們拿來修身,這就告訴我們慎獨的重要性了,同時也告誡自己,自己之前常常拿平時隨便一點,只要關鍵時候,或者某些時間自己端正態度好好學習就好了來敷衍自己,這樣是不對的。同樣的,身邊每一件小事,你都要認真的對待,不是說你任何小事都要去裝, 而是你要不斷反思,形成自己一套一以貫之的價值觀,讓一切成為你的習慣。
當然這段話,其實是可以有其他解釋的,比如說,愛好名聲的人(褒義),千乘之國都不要,如果不是這樣的人(不愛好自己的名聲),那么簞食豆羹讓出來,都會顯的不高興了。這樣當然解釋的通,就沒啥意思。之前寫的那種解釋,是說如果不是這樣的人(不是這樣真心愿意這樣子做的人,僅僅處于愛慕虛名),那么他會怎么樣怎么樣。
4,致治有三事
這里孟子講的是要把國家治理好有三個重要的方面。其實不僅孟子,四書里會有很多這樣的話。其實是最簡單也最困難。說它簡單,因為字面很好理解,要重用賢人,注重禮儀,注重政事。你永遠不能說他錯,因為你的確要重視這些嘛。可是你也會有很多疑慮,一個是包含,比如重用賢人,賢人有了,那么那些禮儀,政事,賢人都會搞定的嘛,要不然也不會說他們是賢人了啊,那么后兩者有何意義。其次是并列,如果我說治理國家教育很重要,你也不會說他錯。那么為什么孟子這里不說教育呢?這就是難的地方,要是孟子在其他地方,說出類似的意思,比如統治者有三個方面要特別注意,比如仁政,教育,不打仗等等。你就崩潰了,好,你對,你對,你說的都對行了吧。這就是難的地方。我估計,這就是一個拼圖的過程,你每個地方理解一點,最后將他們拼在一起,然后做一個統一的邏輯梳理,那一刻,你才算是真正明白,那么現在我姑且也就是把自己能懂的一些先簡單的記錄下來吧。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信人賢。賢人很重要,他的重要性體現在你所要做的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所倚賴,而你要倚賴的人就是這些賢人。所以賢人很重要。那么對于賢人最怕的是什么呢?就是不信任。因為如果不信任,有所猜疑之心,就容易心生芥蒂,一旦有間隙,就會解體,這就麻煩了。其次是禮儀很重要。那么有了賢人為什么還要說禮儀很重要呢?賢人自己做的事情不就是一定是符合禮儀的嗎?這里或許就要結合現實情況來說了。完美的圣賢是不存在的。我們往往會因為一些原因暫時把一些賢人聚集在一起,但是這永遠不是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法,理想的狀態是大家各司其職。那么怎么才能夠把這種狀態長久的保持下去呢?就是不生亂,不亂,這種狀態就能夠長久下去。什么叫做亂呢?亂就是上逼下僭,大家都沒有一個秩序,民志無所定,每天都不處于一種混沌的狀態,不知道做什么,也不知道目標是什么,這種未知,不定就是最討厭的。所以你要有明確的東西。這個簡直不能更對了!人啊,最怕的就是渾渾噩噩,不知道做什么。禮儀就是規范這個的,讓你們各司其職,每個人都該做什么樣的事情,然后你們做的好,可以按照一個什么樣的通道上升,然后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要注意哪些方面,就是這些東西了。而最后就是政事,這里的政事,我不知道具體指的是什么東西,但是看他解釋的時候用的財用,就是指的經濟發達。姑且解釋為一種反饋吧。就是你做到了以上兩點,但是但是,你沒有產出,沒有成果,你就很糟糕了。也就是你如果經理無方,既不能夠開源,又不能夠節流,最終民貧國耗,終日為匱乏而擔憂,那么你也是不會長久的。你可以一時匱乏,但是你不能一直這樣子,你要給人家希望啊!親!
5,不仁而得國者,有之
這里的意思姑且可以做3的一個補充吧。就是說,你如果不仁,或者你的一切不是那么的完善,并不能說你不能夠成事,有那么多有一大堆壞毛病的人,最終都成為人贏了,畢竟人家手段多了去了。但是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他總會是有局限的。雖然這個局限,可能是我們這些普通人一生也達不到的。得國者,你一般人得得看。。。。
6,無上下之交也
這段話就很有意思了。孟子說當年孔子困于陳蔡之間,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嗎?是因為無上下之交也。也就是因為跟兩國的君臣沒有交往的原因啊。。。恩恩。。。很有道理。。
7,昭昭昏昏
這句話是很有借鑒意義的。賢人啊往往是用自己清楚明白的道理來讓別人明白道理的,而不是自己都糊里糊涂的,卻去教人家清清楚楚。好為人師啊。很多人不求諸身,而徒求諸天下,不能自明其德,而以法制,禁令要求別人。自己可不能這樣,不努力嚴格要求自己,卻到處講一大堆大道理給別人聽。
8,禹之聲文王之聲
這是個小故事吧,意思和3也有些關聯,高子說,大禹的音樂比文王的音樂還要好。孟子說,為什么啊。高子說,因為因為大禹留下的樂器,現在破的不行了,但是文王留下的樂器就還挺好的。破的不行,難道不是因為用的人多嗎?孟子說,小伙子啊。。。大禹的年代比文王年代早不知道多少年。。。這東西就算放著一動不動,也壞的差不多了。。。所以啊很多時候你取的成績很好,并不代表你的能力很強,可能是平臺給你的。
9,美、大、圣、神
自己就喜歡孟子里的這些話,他會給你勾勒出不同的境界,讓你心向往之,而他的定義真的是好啊。首先是善,善就是善心善事了,但是每一個人都會完全脫離善,偶發善心,偶做好事,這樣的情況是必然,這就是善雖實有,而蓄積未充。那么什么是美,美就是真積日久,奚有眾善,那方寸之中,充滿快足,無少間雜,則章美內含,不徒一善成名而已。也就是不再因為一件善事而讓自己增添名聲。自己的方寸之間的舉動,無不都符合善,這樣才是美。那什么叫做大呢?這里有句話,那些黑儒家的人,真該好好看看,你們吐槽的境界在孟子眼中僅僅是第二重而已,還沒有到大呢。內雖充積而外無可觀,未足為大也。也就是如果你獨善其身,而不能外化成你的事業,你就只是個善人,美人,不是個大人。你要在美的基礎上,積久而著,蓄極而暢通于四肢,發于事業而不可遏,則誠中形外,已至于廣大高明之域,這叫做大。小伙子,你的事業呢?你的廣大高明之域呢?如果你的善不能在你事業中顯示出來,感染其他人,你就不算大。那么什么叫做圣,大而化之之謂圣。也就是你的事業有成,但是別人還是能夠尋摸道你的痕跡,還是知道你怎么做,怎么做,會有一種刻意而為之的感覺。說明你還沒有渾化。如果有一天,你每天都有進步,不論是道德上的還是其他方面,但是一點都沒有矜持刻意的感覺。而你成的富有的大業,沒有刻意作為的痕跡,別人也不會覺得你在思考,在勤勉工作,但是你就是從容的做著事,然后一切都有了。這個境界形容起來似乎很是神秘啊,但是自己想想還是可以做的。如果你養成一種隨時隨處思考的習慣,別人以為你沒做什么,但是你卻已經把一切都想明白了,不就是一種情況嘛。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你總是可以把問題分解的很清楚,只做關鍵的步驟。什么事神,圣而不可知之謂神。神,就是神妙不可測就是了。
10、仁與義,言不言
這里孟子著重解釋了仁和義的區別,仁,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有害人之心。也就是惻隱之心。義,就是羞惡之心,有所為有所不為。
然后孟子很具體的講了關于說話的問題,說話的時機很重要,如果沒有輪到你,你卻早早就說話,那么有可能你是希望用這個話來引誘對方說話,要小心,而哪些遲遲卻又都不說話的,那么就有可能是在等待,等待窺探別人的意思。這些一些對于孟子而言都是爬洞翻墻之類的行為。不可取。說話。。。好難啊。。。。
怎么樣才能好好說話了。孟子說話了。。。什么是善言,就是言近而指遠者。啥意思啊。說話當然不能粗鄙,也不能淺陋,就是你嘚不嘚嘚不嘚,啥干貨也沒有,就是在那里瞎扯淡,實在就是沒意思了,這就是淺陋!粗鄙啊!自己就經常以詼諧為名,而出淺陋之語!然后也有一些人,常常高談闊論,聽起來都聽出花來了,講的好啊,這雞湯干了,但是卻不切合事理,不切中肯綮。善言者,簡而言之,言語淺近,但是含義深遠。說起話來切近精實,滿滿的干貨,可能聽起來不是很動聽,但是它的內涵深遠,愈探愈無窮,徹上徹下,垂世而立教。善道,這個是很有啟發意義的,它說明了什么樣的道理是一個好的道理,一方面我們在讀經典的時候,自己要明白什么樣形式的道理呢?另一方面,自己在學習的一門知識的時候,應該提煉什么樣的知識點。孟子在這里說了,是善道。就是守約而施博。首先,你不能施之狹小,就是很表面的說幾句,另一方面,你不能夠洋洋灑灑一大段,說起來一套套,推理起來,一個個,但是真的內心里記住的,卻漫無所守。因為只有簡單的,你才能夠記得住!你懂嗎!簡單的,你才記得住啊!!!然后如果發現這點道理,這點知識不夠用了,不能解決目前的問題,那么施之功用溥博,愈推愈不匱,你可以從這里面引申出來無窮,這才是善道,之前黑格爾就說論語啥的,不算是哲學的書,因為就是一些普通的詞句,沒有哲學的話語。孟子在這里救說了,我看君子的話啊,就僅僅是常見之事,平平敷衍,但是天命之精微,人道之奧妙,如果不是用這些淺近的話來概括,哪里傳的下去啊。你記得住嗎?你記得住嗎?
11,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
這里強調的還是修身才能平天下了。孟子說了,人啊,所能夠把握的也就是自己了,能修養的就是自己了,我們要先自己做到了,才能夠去平天下,別人才能夠向你學習啊。人的最大問題是什么呢?就是自己的田地都荒蕪了,卻要求別人家鋤好田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要求別人的重,要求自己的輕。
12,吾何畏彼哉
這段話,孟子又是很傲嬌的,吾何畏彼哉,我怕他們作甚!原文抄錄于下,大家自行體會: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②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后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簡單翻譯一下哈,如果你跟你們的老板提意見的時候,別看他高高在上很了不起,你要藐視他。你看那個誰,西湖邊有一套幾百平米的房子,我要是有錢了,才不會這么做,別看那個誰,天天大魚大肉,還幾百個小老婆的,我要是有錢了,才不會這么做,別看那個誰,天天尋歡作樂的,啥事不干,在外面浪,后面還一大堆車跟著,我要是有錢了,才不會這么干。以上這些人的種種行為,我都是不愿意干的,我做的事情都是符合道義的,我怕他們作甚。
當時我們開玩笑說,這段話應該再接一句,那么你有錢嗎?沒有。。。。
13,養心莫善于寡欲
這句話,簡單,確實真理,算是善言。修養人的心性的方法,沒有比減少自己的欲望更好的了。口鼻耳目四肢之欲都是欲,嗑瓜子磕不停,也是欲。嗚嗚嗚23333
14,必也狂狷乎
這部分和論語里面的類似,孟子也開始教我們教朋友了,到底哪些朋友使我們值得交往的呢?畢竟圣人太少了。能行中庸之道的人太少了。狂者,志向高遠,期望甚高,甚至比較激進,但是有可能眼高手低,做起事情來并不行哈,這樣的人,夸夸其談,但是做事情不行哈!但是這樣的人還是值得交朋友的。狷者,沒啥進取心,但是特別的保守,但是特別堅持,有些事情不能做就是不做,道德不錯,是個道德潔癖之人,不過這是狂者也得不到的情況下。這不就是美國的兩黨嗎。
那么哪種人是孟子和孔子都不想交朋友的呢?就是鄉愿了,那么什么事鄉愿呢?鄉愿之人,就是親媚一世之人,也即是他做個老好人把在周圍人中混個好名聲就好了,這樣的人是特別的短視的,他只根據周圍人的喜好來說,所以他會批評狂者,說你別口氣那么大,做事又做不了,這個世界不是你能夠改變的,不要大言不慚了,又會批評那些狷者,你們這些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不要這樣子鶴立雞群好不好,你以為所有人都像你們這樣潔身自好啊,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感覺保守的美國總統不就是這樣的人嗎?到底什么是鄉愿!大家都說他是好人, 那他就是鄉愿了。恩恩。不過孟子也很無奈,直接就說了,這樣的人,你要批評他把,又沒啥借口,你要指責他吧,又沒啥把柄,愛,就是這么個同流合污之人。看起來是個好人,大家都喜歡他,他們也自我感覺不錯。可是我就是不喜歡他,混淆是非的鄉愿!
孟子也好,孔子也好,他們就是討厭這樣的似是而非混淆是非之人,因為他們要正名,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鄉愿流行了,就沒有對錯了。
15,然而無有乎爾,則亦有乎爾
這是全書的最后一部分了。最后我們幾個人齊聲誦讀這一段,也算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不過因為我是半路殺進來的,前面的內容,自己還要慢慢的補。
最后的一段,孟子講的就是以前的圣人啊,離我們太遠了,我們都只能依靠文字,傳說了,哎,但是孔子離我們這么近,我們差不多又算是老家人,如果連我們都不繼承孔子的衣缽,那還有誰啊!
不甚唏噓感慨啊,如果我們身邊有這樣的好老師,我們不能抓緊一切時間跟他好好學習,這是一件多么遺憾的事情啊。周老師,還有其他文化班老師,如果我們不能跟你們好好學習,這是一件多么遺憾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