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絕不是把一個人孤立地去看,人是社會關系中的人,看人,不是看“這一個人”,而是放在“關系”中,看他在社會關系中的角色定位和行為表現。
1 為什么看人會“走眼”
識人最大的障礙,是我們自己:
第一,非常非常容易被自己的好惡影響,放大一個人的缺點或忽視一個人的優點。
第二,容易以己度人
第三,我們有認知盲區
我們自帶各種濾鏡和有色眼鏡,我們也有各自的盲區,我們原始的識人系統,天然有缺陷。意識到這些,是學習識人的第一步。
2 確立四個有效的觀察錨點
“制造輸入——觀察輸出”,對人來說,我們要做的,也就是有效調取信息,和合理解讀信息。看人要看一個人的行為風格個性特質:
第一、自我評價傾向
第二、人際合作風格
第三、內在訴求
第四、穩定性
3 如何通過交談挖取信息
交談的核心,是要聽對方怎么談論自己過往做過的事情。
過橋語言有三種:投石問路式、贊賞式、驗證假設式
第一、話題導向的是對方做過的具體的事兒,尋找這樣的切入點,導向這類話題
第二、與其泛泛而談,我更建議你抓住一個點,保持好奇的姿態,追問和深挖下去
4 如何在多人場合全面觀察
會議中的壓力源有三種:
第一、質疑
第二、追求責任
第三、沖突
5 如何制造沖突和壓力獲得信息
人在兩種情況下,會比較容易卸下偽裝,一種是覺得自己很安全沒必要偽裝的時候,一種就是沒有能力去偽裝的時候。
輕松面試和壓力面試。
人在人際關系中感到受到威脅、不安全的時候,會有三種基本反應模式:恭順,對抗和逃避。
制造壓力的三種方法:
第一:質疑對方引以為傲的事情
第二:咄咄逼人的細節追問
第三:表達對對方具體選擇不理解不認同
無論你用什么方式去制造沖突和壓力,一定要有打圓場的準備,否則就傷了和氣。
6 如何“線上識人”
線上的社會化面具是相對弱的。線上信息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它能留存和追溯。
通過朋友圈閱讀一個人
如果一個人的朋友圈透露的個人信息很充分,曬娃曬工作什么都曬,那你基本可以判定他是一個邊界感偏弱的人。而有些人,朋友圈動態倒是不少,但信息比較含糊,有種想把自己藏起來的感覺,這樣的人大概率邊界感比較強。
那就是看看你線下認識的人的朋友圈,把他們線下的個人風格,跟他們線上的表現進行對應和理解,這樣下來,你以后看一個比較陌生的人朋友圈,看到的就不再是一堆無序的信息,而是更能感知到,背后是一個有什么樣的特質的活生生的人。
一個人內在訴求的特點,意味著我們可能不要對他抱有什么樣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