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D19《在恐懼中安全,在快樂中探索》

當我們去到一個新的環境學習時,常常有人給予建議是“空杯心態”。而我認為,人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知識技能在不斷學習著,如果說真的是“放空”過去,那自然是難之又難,而根據我們的學習經驗,相信學習過程中如果原有經驗越豐富,對新知識的接納程度更高,速度也更快。

所以,當我們要容納新環境,無需抱著“空杯心態”,而應該抱著“好奇、敞開”的態度,去體驗每一樣新鮮事物,去嘗試每一個未接觸的領域。

可未知是恐懼的。

喜怒哀懼,恐懼為四大原始情緒之一,陪伴人類共度漫漫歷史幾百萬年。正所謂存在即合理,作為一個負面情緒,它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呢?先來想象這么一個場景,古人手握長矛,在黑漆漆的森林中摸索著,遠處似有陰火點點,忽閃忽閃辨別不清,這時候古人有兩種選擇,一是繼續前行,二是暫時隱退,等情況明了時再前行。如果選擇第一種,那么如果前方是猛獸陷阱,則古人性命堪憂,所以,為了讓古人做出更合理的判斷,在大腦理智未發育完全、無法準確判斷的時候,同時為了保證古人的存活率更高,身體幫忙做了反應——就是恐懼的情緒的產生。恐懼會使人害怕,猶豫,停止前進的腳步,所以在未來不明確的時候,它可以適當地起到保護作用,而同時,它也束縛了人的進步。

最近看到一組廣告,列舉了幾位從普通家庭中走出來現在在世人眼中相對得到認可的明星或者商業家,廣告中統一都展示著這么一句話“最大的謊言是我不行”。是的,“不可能”“我做不到”這種話不知道騙了多少年代的人,我們深深地被植入了這種限制性思維。作為一名財務管理專業出身的本科生,現在就讀于中科院心理研究生專業,從事著培訓工作,喜歡與朋友溝通身心靈成長的日常點滴,我不曾想過我的天賦在心理學方面,因為我一貫的想法是,讀什么就做什么,安安穩穩工作結婚生子賺錢養家,好好過日子。其他的,不合適我。

可是,所謂的合不合適,我并沒有真正為自己努力嘗試過。因為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經過了開心與憂傷,肯定和否定,支持與打壓等一系列的有趣體驗,每個人都構建了自己的心理舒適區。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的選擇性較少,內在需要較少被關注,而在我們七歲之前,是潛意識,即人類最根本、最強大的控制體系在直接與外界進行互動,七歲開始,意識,即理性才開始發展,所以我們在七歲才開始上學。而潛意識陪伴了人類幾百萬年,意識才發展了幾萬年,可見意識是受控于潛意識的,我們這輩子的行為模式都受影響于七歲之前,而這卻是我們自控能力較弱的一個時期。想想造物主真是有趣的安排,原來我們基本都不是現在在掌控著自己,而是七歲以前的自己在給自己下指令,同時也是心理舒適區的主要構成時期。當我們處在自己的心理舒適區時,我們是覺得舒服自在的,一旦有需要改變或者自我突破,心理舒適區就代表著要擴展,可是未知是恐懼的啊,可能會受傷害啊,于是潛意識會下命令,如“我不行”“我做不到”“不可能”類似這樣的限制性想法在我們的腦海里浮現,身體可能會出現生病這樣的情況,從而阻止我們擴展心理舒適區。而正如每次記憶深刻的成長那樣,往往不是順利成長讓我們回味無窮,而是經過努力、痛苦、堅持,最后收獲甜蜜果實的那一刻,讓我們真正品嘗到勝利。

造物主也是這么安排的,潛意識也是這么考驗我們的。

當我在填大學志愿的時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懵懵懂懂聽從大人的建議“財務比較穩定,容易找工作”。而我從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的時候,我讀了一本《杜拉拉升職記》,我發現我對杜拉拉的工作充滿了向往,同時我發現自己更喜歡與人打交道,于是在家人的反對中毅然放棄原來的實習經驗、考取的證件,從零開始去人力資源行業開始摸爬滾打。經過三年實踐學習,除了相信當初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考證、參加培訓活動成為我的愛好,因為我在某天睡醒之后發現,我想要更快地成長,我相信自己的能力遠遠不止于此。于是開始接觸心理學,修心修性,在大家疑惑的眼神中——“一般是有心理問題的人才會去學心理學”繼續我的學習之路。而當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支持我,受我影響一起追求心靈成長時,我微微一笑,為自己傾心。

當未知逐漸清晰的時候,我們發現其實沒那么多需要恐懼的事物;當我們去體驗恐懼的時候,發現更多的時候是我們自己在擔心而現實未必這么可怕;當我們去嘗試新事物,去體會的時候,會發現感覺是痛快的——先痛后快。當我們學習新事物,智慧在增長,知識體系在不斷刷新和構建,與他人笑談人生并不是難事了;當我們接納新事物,情感體驗在加深,身體的感受能力在加強,發現我們越來越能理解他人了,哪怕我們什么都沒說。我們越來越能與他人進行情感連接,因為我們有相同的經歷,因為我們有相同的情緒體驗。

同理心與共情,是勇敢者的禮物。

“最大的謊言是我不行”,很喜歡這句廣告詞。可以說它勵志,也可以說它是謊言。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我就是我,能超越我的也就只有我。享受恐懼,跨出心理舒適區,未知的旅途中,讓我們在搖晃中安穩地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