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了《邏輯思維》中的《另一個林則徐》一文。
文中從家庭角度簡單解讀了這位民族英雄。文中寫了林則徐寫信給他的大小兒子。讓大兒子回家,讓二兒子出門。表面上的理由,是我身體好不用你管,或者身體不好需要你照料,本質上都是在小心翼翼地調整兩個兒子的狀態,你當官就要懂得歸隱,你在家就要學會出門。
機智的他很好地用自己的方式把他的教育融入家書中,傳達給他的大小兒子。
文中還提到他是如何協調他家夫人和媳婦之間的關系的。
從這些細節中我們看到了林則徐協調人際關系的重要的外交能力、才有了后來為什么朝廷派林則徐去處理那么棘手的鴉片事務。
最喜歡文中的這句話:“
我們習慣了看露出地表的樹林,看到樹木長成不同的樣子。但是,只有回到細節,看到那些樹在地底下的根系,才算真的了解,它為什么會長成這個樣子。
回到細節去了解人,這就是讀書的一個樂趣所在。”
生活中我們無論是看待自己還是看待別人的事情時都習慣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去評論結果。
例如幾個月以前,我們公司的一個同事組織大家去旅游,聽話住的是五星級酒店,有溫泉可泡,有各種娛樂設施可玩,晚餐還是土豪自助餐。大家都帶著各種美好的幻想來到傳說中的五星級溫泉酒店。導游跟我們介紹的時候說晚上的晚飯在隔壁某飯店吃粵菜。大伙一聽納悶了:“說好的土豪自助餐呢?”
原來是我們組織的那位同事沒有看清楚合同、她只是口頭上聽旅游社對接人說了一下而已。如果按導游說的去吃粵菜就會讓大家很失望,影響旅游心情。但如果現在要把晚飯換回自助餐,旅游的經費將會變貴。會超過我們的預算。
最后,老板也不想大家掃興,最后不得不選擇了超預算。
大家都覺得導致這樣的結果的原因是因為組織活動的同事太粗心沒確認好。
但其實從她平時的每個細節都能看出發生這件事其實是必然。
很少有確認的習慣、做事效率高但質量低。
一個人平時的所有細節塑造了她的每一個習慣,每一個習慣終將會成為某些事情的導火線。
所以我覺得一個人在反思自己的時候,可以對自己的行為做一個剖析,分析自己這個行為背后的細節習慣是什么,然后對癥下藥。這樣才能更好地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本質,改掉那些致命的細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