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匹馬也沒拉住,我還是辭職了。
他們好心勸我,覺得我不易,一個放羊娃,有了一份穩定了工作。
即使不念于此,也要想想還有老婆孩子要養,以及幾十萬的房貸背著。
我執意要走,是因為愈發懷疑生命的虛無,愈發想探究我將會成為誰。
這些不著邊際的困惑,不知道是從30歲開始,還是32歲,也有可能是29歲。
或許這就是我宿命:
10年前,我執意丟棄剛剛起色的視頻廣告業務,決絕地去大學讀脫產,也是因為迫切地感受到“未來朦朧”。
雖然也跟現在差不多,還不知道下一步往哪里挪……
上個周六,無意中聽到一個詞“間隔年”,說的是西方社會很多年輕人畢業之后,工作之前,都會專門拿一年時間去尋找真正的自我。
好吧,辭職后這段日子,就算“遲到的間隔”,借此找回懷疑一切的自我。
接下來該怎么過?想了三個月,也嘗試了70多天:
我的老本行?經歷了6年的職業訓練,每天從泛濫的信息里扒出自以為是的“金子”,但仍處于精神需求的末端——
信息,最多也就是知識,沒有惠及更多人的思想,更沒通過實踐內化成自己的智慧。
前不久,看“老金扯淡”,他說今年開始幾乎每天看一本書,到現在他已看了近300本。
他工作比我忙、掙得比我多、讀書比我用功、看的還比我仔細,那還有什么好說吶?
很久之前,記得起吳曉波也說,20歲之前讀書要一排一排地看,不要限制自己,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紛繁復雜,種類越多越好。
30歲之前就要一列一列地看,找到一個打方向,一門心思地看下去,這樣就能既有廣度、又有深度。
作為沒有主見的一代,特別是沒有主見的我,一只以來都是活在榜樣的陰影里的。
但距離這個時代太過久遠的那些榜樣,看不見、摸不著,總覺得不踏實,或許這也是我以前為毛總跟榜樣差太多的原因吧。
不過這兩個活生生的榜樣總該有力量的,而我也只是想從數量上追上他們讀過的書而已。
沒吳曉波早熟,20歲之前就會一排一排地看書;因為太懶,又錯過了30歲之前。
現在三十有二,四十歲之前再錯過,懷疑與虛無恐怕要伴隨終生了。
沒有老金那么聰慧,調皮搗蛋的間隙就能把工作干好了,一年還能讀近300本書。
我不會調皮搗蛋、也沒了工作,總該要讀點書了。
想好了,這個間隔年就這么過:
就像我這個公眾號的名字一樣,除了周末可能要陪女兒,周一到周五壹天壹本書。
每天再把讀后感、為什么要讀這么書、這本書的經典片段等整理好,分享于此。
不求伴讀、不求監督、不求表揚、歡迎交流……
只想讓這個“間隔年(半年)”過得結結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