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快不看電視好多年,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很牛的叫艾力的年青人。艾力頻繁參加各種電視選秀節目,也算是網紅。北大出品、新東方淬煉出來的,自然不同凡響。
根據艾力《你一年的8760小時》書中所講,他的成功密碼并不難破解。雖然關于成功,有很多不同的解釋,用艾力的話說,人生的優秀在于時間管理,真正的方法在于堅持,“許多人知道許多方法卻不知道堅持。所以,我總結整理出來一個專門堅持的方法——‘34枚金幣時間管理方法’”。
艾力的成功源自于堅持,源自于出色的時間管理,源自于極強的自律和自控力,當然還有科學、正確的方法。任何一個人,只要能做好這四方面,想不成功也很難。
堅持
關于堅持,這是大家最常說的,也是最難做到的。很多人用辯證思維,在堅持前面加了一個方向,加的很有道理,但也沒有道理。有道理,南轅北轍的事情多了去了。說他沒道理,你永遠不知道,你離成功或者說達成目標是只差一步,還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所謂的方向問題,捕快亂翻書時認為,這是不能堅持的人給自己尋找的最好的借口。
吳捕快其實也是一個不能恒久堅持做一件事的人,心中一直有很多想法,一直有很美好的夢想。卻缺少腳踏實地的行動。從我過往的日志、博客、微信等保有我早期愿望和夢想的記錄來看,無一不是開了個好頭,卻都不了了之。這其實和方向無關。
美國兩位暢銷書作家,丹尼爾·科伊爾的《一萬小時天才理論》與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的一本類似“成功學”的書《異類》,其核心都是“一萬小時定律”,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堅持一萬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天才是什么?愛迪生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們小時候背的是這一句。但是后來,網絡上又多了一段,據說后面還有一句“但是那1%的天分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對此,捕快不予置評。
這個世界上的確有天才。前些時間看了幾本關于錢鐘書與楊絳的書,錢鐘書過目不忘,是少有的天才。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他們一直在讀書,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去讀書。記了很多的讀書筆記,方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這種讀書的方法和學習的態度,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寫出《明朝那些事兒》的當年明月,5歲時開始看歷史,《上下五千年》他11歲之前讀了7遍,11歲后開始看《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然后是《明實錄》、《清實錄》、《明史紀事本末》、《明通鑒》、《明匯典》和《綱目三編》。他陸陸續續看了15年,大概總共看了6000多萬字的史料,每天都要學習兩小時。把這幾個時間數字相乘,15年乘2小時再乘以360天,等于10800個小時。所以在海關工作的他,才能白天當公務員,晚上化身網絡作家,在電腦前碼字。
下面這一段出自度娘:其實一萬個小時還有另外一種表述方式,那就是“十年”。早在上世紀9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瑞典科學家赫伯特·西蒙就和埃里克森一起建立了“十年法則”。他們指出:要在任何領域成為大師,一般需要約10年的艱苦努力。不難讓人聯想到中國的古話“十年磨一劍”,其實是同樣的道理。人們都羨慕那些成就非凡的弄潮兒,可是有沒有想到,他們其實大多數也和我們一樣是平常人,其所以能脫穎而出,就是因為他們有超人的耐心和毅力,肯花一萬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來訓練和學習積累,所以才水滴石穿,終成正果。如果人們也想像那些杰出人物一樣出類拔萃,就先別埋怨自己沒有機會,不逢貴人,懷才不遇,而是先問問自己功夫下得夠不夠,有沒有付出過一萬個小時的努力。無數事實證明,一個人只要不是太笨,太不開竅,有這一萬個小時的苦練打底,你即使成不了大師、巨匠,至少也會成為本行業的一個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家,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但是要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就必須走上這條路。而在成功的諸多要素中,唯一能為我們所掌控的,恐怕也就是這一萬個小時了。
有網友評論“其實對于成功者來說,不管練習的過程枯燥與否,有趣與否,他們都必將付出遠遠超出常人的代價。心甘情愿花上一萬個小時來打通任督二脈的人,大都不是尋常之輩。”
一萬個小時,10年的時間,的確夠長,長到只夠磨一劍,霜刃還未曾試。我們不是天才,也不需要做非常之輩。捕快希望的只是讓自己可以堅持下去,盡可能的堅持更久。老子曾言,“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就先從每周1-2本書,每周500-2000字,每天1小時開始做起。希望有更多的小伙伴可以和我一起走下去。
時間管理
錢歌川的名字,吳捕快比較陌生,但是《讀書的習慣》一文列舉了太多不讀書的借口,很合我口味,也符合現代人的“實際情況”。
不讀書總有太多借口,但是讀書其實就是一種習慣。
捕快亂翻書在2016年書單中列了69本書,其實應當遠遠不止(有的電子書如果是紙質書,可能是3本,如《三體》就是3本,《侯衛東官場筆記》則是8本,我只是按一本記的),另外,還有一些在讀狀態的要放到2017年讀的。
總有朋友好奇的問我,我們總是很忙,哪有時間看書。捕快工作也很忙,幾乎沒有在上班時間看過書,利用的全部是8小時之外的時間。
所以,捕快的回答也很簡單,養成讀書的習慣就好了。
魯迅先生講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就還是有的。錢歌川《讀書的習慣》一文中還舉了5分鐘的例子,100個5分鐘就是很長的時間了。還有男人等女人換衣服、化妝的時間,這個可能就不是5分鐘那么簡單了。只是這個碎片化時間的運用基本上都花在了刷朋友圈上,一旦開了頭,可能10-15分鐘就浪費掉了,也許會有收獲,但是收獲可能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多。
歐陽修(又是歐陽修,為什么是又,詳見捕快亂翻書之林語堂《論讀書》):“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這三上的時間是完全可以利用的。
馬上,現在就應當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捕快在地鐵里每天可以讀40分鐘左右的書,枕上讀30-60分鐘不等,早上早起30分鐘,每天就可以擠出100-120分鐘來讀書了。
另外,捕快家中沒有電視,從來不看網劇,也幾乎沒有看過電影,這樣一年可以省下多少時間,自己從沒有計算過。如果可以借助艾力的34枚金幣時間管理法,應當可以擠出更多的時間,比如看電影的時間,甚至周游世界的時間也是可以省出來的。
所以,沒有時間讀書,永遠只是一種借口。養成讀書的習慣,讀書的時間自然就有了。
自律
自律或者說自控,其實,就是自我管理。我們有時候需要在自我管理中提升技能,才能收獲不一樣的快樂、享受不一樣的人生風景。
艾力在書中介紹了,他如何控制自己減肥的。
“為了改變肥胖的現狀我也拼盡了全力,毅然向食譜宣戰,對自己的胃說不。從每周必吃一次大盤雞,到每月吃一次,到為了減肥一頓都不吃。這種味覺和心理上的雙重折磨比鍛煉還要痛苦。一次朋友送來了一個看起來特別好吃的冰淇淋,又渴又餓的我不斷咽口水,甚至拿起勺子吃了一口,但吃下去瞬間我就有了罪惡感,馬上想到這得用多長時間運動才能消耗掉那些卡路里。更重要的是,這也是對一個正在培養的習慣的破壞,我毅然把冰淇淋沖進了馬桶。
古人有望梅止渴的故事,我也有類似的經歷。和朋友們聚餐時,他們開心地吃著心愛的大盤雞、烤串、羊肉泡饃,我在一邊吃著增肌減脂塑形的西蘭花、雞胸肉等食物。一邊聞著大盤雞的香味,一邊吃著味如嚼蠟的健康食品,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世界如此之大,做一個什么樣的自己完全取決于你的選擇。你可以選擇破罐子破摔,待在原地,也可以選擇一個不抱怨的世界,成就自己。”正是堅持和自律,他在40天的時間里從從92公斤減到了70公斤,從一身肥肉到6塊腹肌。
女排隊員朱婷去土耳其聯賽打球后,不斷在異國他鄉的賽場交出漂亮的成績單,并收獲了2016體壇風云人物最佳女運動員這份殊榮。
朱婷的天賦毋庸置疑,但她從來沒有浪費過上天給她的這份“禮物”。有個細節可以證明:朱婷喜歡吃面食,在國家隊吃飯時曾被郎平提醒要“多吃蔬菜”,而如今在土耳其打球的她,為了控制體脂含量,提高身體素質,嚴格按食譜進食,頓頓都“多吃蔬菜”。
朱婷在職業生涯中都把自我管理發揮到極致,這種細節在頂尖運動員中比比皆是。與此相反的是,世界體壇時不時就有“泯然眾人矣”的天才隕落,“傷仲永”的名單不斷添加新的故事版本,個中原因很多,但難逃自我管理方面的疏忽與懈怠。
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紙上談兵”很難達成。如何克服內在和外在因素的干擾等。從一件件簡單的小事、一個個容易發現的問題入手,在自我管理中提升技能,定會收獲不一樣的快樂、享受不一樣的人生風景。
正確的方法
林語堂先生《論讀書》之前還有一段:世上會讀書的人,都是書拿起來自己會讀。不會讀書的人,亦不會因為指導而變為會讀。
捕快亂翻書倒不認可這種觀點,讀書是有技巧的,如同開汽車,也需要訓練。美國彼得·孔普有一本《如何高效閱讀》就是關于閱讀的訓練,據說訓練了以后可以提高6-8倍的閱讀速度,捕快還沒有試過。
另外,還有一個叫“速讀”的APP,也是關于讀書的訓練。
上面的兩種訓練方法,感興趣的朋友不妨試驗一下,或許會有不錯的提升。
捕快曾經在以前的微信中寫過一篇《不會讀書,讀萬卷書也沒用——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推薦秋葉老師的書,也是講如何高效讀書的,大家也可以找來看看。
不過,我還是喜歡香港的梁文道曾經講過的那句話,“書讀得越多,就閱讀得越快。”
因此,多讀也算是一種讀書的訓練吧。因為這總會讓捕快想起歐陽修筆下的那個賣油翁:“無他,惟手熟爾。”
有時想想,雞湯還是要喝的。如果早喝的話,也許自己虛度的光陰會比現在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