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江浙第一高峰”

戴建東


題記:再長的路,長不過跋涉者的征程;再高的山,高不過攀登者的腳步。

去龍泉,除了看龍泉寶劍和瓷都古窯之外,便是爬鳳陽山了。我正好有機會到龍泉考察新聞宣傳行業,在觀摩了劍瓷博物館之后,龍泉的同行說,在我們龍泉,除了劍瓷二寶之外,還有一處名山——鳳陽山,號稱“江浙第一高峰”。

你來到了龍泉,不去爬一爬鳳陽山,體驗一下征服“江浙第一高峰”的感覺,哪真是太遺憾了。

我自信是一個親近自然的人,對于原生態的景觀,內心自然多一份留戀和牽掛。而像爬山這類富有刺激的戶外活動,我向來都充滿著好奇。

遠到江西廬山、安徽黃山,乃至云南玉龍雪山,都曾留下我的足跡;近到湯溪九峰山、塔巖峰,也時常在節假日閃現著我的身影。每一次爬山,穿行于叢林巖壁之間,我都有一種挑戰極限的快感。

清晨,陽光還躲在山后的云層之中,我們就驅車從縣城往鳳陽山進發。汽車沿盤山公路一路逶迤而上,兩旁的植被先顯灰黃,漸而碧綠,越往山頂,草木就越茂密。這時山色黛藍,陽光初上,山體猶如鑲上一道金碧輝煌的邊圈,鳳陽山的遠景,就讓人感到新奇而興奮。

就在頭天晚上,我就在龍泉打聽了鳳陽山的相關情況,了解了這座名山的基本概況。

鳳陽山又叫龍泉山,屬浙西南境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鳳陽山之所有出名,并不是有什么仙山名景,而以其主峰黃茅尖的高聳峻嶺而著稱。黃茅尖海拔1929米,在江浙一帶已稱之為“第一高峰”。

我們很難想像,浙西南山區一般山勢并不高聳,而黃茅尖竟然海拔近2000米高,其氣勢和雄偉足以讓人驚嘆。在龍泉人眼里,家鄉有座名山,該是他們引以為豪的事。

他們在介紹鳳陽山奇觀時,也是用近乎炫耀的口吻尾尾道來。特別是講到鳳陽山的云海日出、云頂佛光、奇峰怪石、深潭飛瀑、高山草甸、原始森林、絕壁奇松等神奇迷人的自然景觀時,更是眉飛色舞,令人震撼。

由于鳳陽山地勢較高,山路蜿蜒崎嶇,盤旋環繞著向山頂延伸。路旁青松翠柏,古樹參天,我們似乎進入了一片綠色的海洋。

山路坡度很大,拐彎處更是顯得角度橫扭,汽車蹣跚著緩緩向上移動。快到鳳陽山腳時,汽車在山門處停了下來。這里有一個檢查站,進入鳳陽山的所有車輛和人員,都要經過嚴格檢查,嚴防火種帶進山林。

我們一行人紛紛把打火機之類的物品交給山門管理員,然后拿到一份“林區嚴禁煙火”的告示后,繼續驅車入內。

汽車在山腳處拐了個彎后,眼前顯現了一塊寬闊的大場子,大場子中央立著一塊巨石,上面題寫著“鳳陽山”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曾經在一夜之前還神牽夢縈的鳳陽山,而今已真切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此時,同行的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種急迫的親近感。畢竟,這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有著被譽為“華東地區古老植物的搖籃”之美譽,山中擁有的珍稀動植物,更令人注目。

如今鳳陽山已對外開放了龍泉大峽谷、絕壁奇松、七星潭、黃茅尖、甌江源、鳳陽廟、十里蘢翠等景區,而我們今天要挑戰的,當然是近2000米高的黃茅尖主峰。

從售票處開始,我們坐上旅游觀光車,向黃茅尖入口行駛。山腳下的路顯得很平坦,只有兩邊茂密的林木,才能顯示著這里是鳳陽山的腹地。大約十多分鐘的車程,我們來到黃茅尖腳下。

山門處立著一道木制的牌樓,從牌樓入口處,一條青石板鋪成的小路,蜿蜒曲折地從山腳一直向叢林深處延伸,我們沿著這條小道穿行在茂密樹林中,山道的兩旁都圍筑著仿木護欄,既顯示著古樸,又體現出自然。

經過數百米的青石板路面后,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道往山頂延伸的石階,石階鋪墊得均勻而又整齊,這是當地山體中盛產的石料,石質非常細膩,經過長期的腳步踏踩,青石板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紋路,打磨得光滑如鏡。

在石階上一步一步攀登,我們內心感慨著生活的磨難,這些原本棱角分明的山中精靈,歷經多年的歲月洗禮,如今也磨光了原有的銳氣。山中青石如是,更何況是人的秉性呢?

從山腳一路往上,起初我們的腳步輕快而矯健,絲毫感覺不到累人。偶爾從山谷間傳來清翠的鳥鳴,還給登山旅途增添了不少樂趣。

然而石階是一路攀高而上的,幾百步石階上去后,腿肚子就酸痛的發漲,而且越往山頂,腳步就越沉重。往路邊的登山提示牌一看:此處海拔400米,而我們的目的地海拔近2000米,一想到還有這么遠的征程要去實踐,頭腦不由得翁翁作響。

同行中有幾個人懼怕山高路遠,打起了退堂鼓,悄悄坐在山道邊的巖石上不想往前了。但我們卻不甘心失敗,內心充滿著“不到山頂非好漢”勇氣,征服“江浙第一高峰”,靠的就是毅力和耐力。

同事小周是軍人出身,每次都是他一路小跑到前方等候,這給我們帶來了激勵和希望,總感到勝利就在不遠的前方等候。成功和失敗,堅持或放棄,很多時間其實只一步之遙,當信心戰勝惰性時,勝利就在前面向我們招手了。

每攀登百步石階,我們就坐在山道旁歇息片刻。此時,山林中吹來的風,夾帶著野花的芬芳,路邊的山澗,泉水從高山之巔順流而下,經過巖逢噴涌而出,再沿山勢落差,形成一道細小的瀑布,如白簾倒掛在巖壁之上。

臨近正午,陽光從密林中鉆出來,把婆娑的樹蔭倒映在石壁上,與山澗龍淵直下的激流渾然一體,白練垂掛,噴珠卷雪,形成獨特的景觀。

此時,山野之中百花齊放,這個季節的鳳陽山,如同剛剛睡醒過來的少女,倦意中充滿迷離,朦朧中帶著羞澀,熱情中夾雜奔放,不知名的黃白小花,綴滿了巖崖邊的叢林,把山體渲染成一幅多彩的畫卷。

正午的風與樹梢擦肩而過時,發出“沙沙”聲響。爬山時,身體早已被汗水浸濕,現在被還帶有殘留寒氣的冷風一吹,冰涼的感覺沁人心脾。

遠處山容聳秀,曲渚依流,近旁奇石嶙峋,古木參天。白豆杉、華東黃杉、長柄雙花木等樹種遍布山谷,還有許多叫不出名的植物,在叢林中構起了一道道綠色屏障。

我們時而在山道的石階上一步一步攀登,時而跑到樹林中穿行,頭頂垂掛的樹枝,腳踩松軟的落葉,或者干脆一行人攀山越林,跨過絕壁懸崖,品味驚心動魄的感覺。

密林深處,由于陽光缺少,枯枝落葉碎滿一地,有的樹枝,竟然爬滿了碧綠的青苔,滾圓的樹枝上,圍滿了一圈細絨的青翠軟毛,遠遠看去,倒也渾然一體。

林中樹木形態各異,特別是長在巖石邊的巨松,龍爪般粗壯的根系,遒勁地扎在厚實的土地上,如同一只蒼勁有力的手,在向大地伸展。而懸掛在空中的枝條,隨風擺動,姿態萬千,給陰森的密林帶來些許生氣。

累了,在邊上的巖石上小坐歇息,迎風納涼;渴了,掬一捧清沏的山泉,甘甜生津。看看身邊的石碑上,刻著“海拔1200米”,這才發現,我們不知不覺已經攀爬了一大半山路。舉頭眺望,山頂似乎還遙遙無期,酸軟的腿腳,每邁一步都有點搖擺不定。

兩旁的林木枝葉緊湊,隱隱地在邊緣相接處泛著光暈,風乍起時,樹木枝葉你推我搡,搖曳作態,刺眼的陽光尋得一隙空間,漏過樹冠的縫隙,輕輕地灑在我們前面的石階上,樹葉的陰影縱橫交錯,層層疊加,給顯現著古樸的青石板增添幾許滄桑。

鳳陽山雖然高聳,但由于修建了登山游步道,游人拾階而上,每登高一級,便會發現不同的山體景致,無疑也是一條黃金風景線。在石階的兩旁,古樹,老藤,山花,野草,曲溪,深潭,奇石,巖壁,處處展現山林獨有的奇觀。

我們的內心,也默默注定一個信念:每登高一步,就離目標接近一步,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信心,給我們增添了無窮的力量。

越往山頂,兩旁的樹木就越矮化,這或許是因為氣候的緣故,高寒地帶的植物,通常顯得有些“迷你形”,枝桿粗壯,葉片厚實,如同人為壓縮過一般。

快到山頂時,林木稀少了,樹枝矮小了,而迎面吹來的山風則更大了,山腳下依稀可見的云霧,在山頂也愈加稀薄了,抬頭仰望,我們發覺:頭頂的天空,突然變得開闊起來。再往上走一段路,又是另一番景象:頭頂是灰白的蒼穹,腳下是寬闊的的原野,天地寥廓,豁然開朗。

路邊的登山提示牌上寫著:“您現在所處的位置是在海拔1900米的高山矮曲林。”我環顧四周,果然發現,那些松樹和不知名的植物,全都是像得了“侏儒癥”,一株株盤曲如虬,枝葉稀疏。

正前方,一塊聳立的石碑已然展現在眼前,姜東舒題寫的“江浙第一高峰”六個大字依稀可辨。“黃茅尖,我們終于到頂了,終于把這座近2000米的高峰征服在腳下了。”大家突然像注入強大的動力,嬉鬧著奔向目標,簡直是喜極而狂。

到了山頂才發現,這“江浙第一高峰”僅是一個小小的山坪而已,既不險峻挺拔,也不臨空懸崖,更無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架勢。

如果不是那座紫銅碑上鐫刻著“江浙第一高峰”六個大字,這座聞名江浙兩地的名山,如何會在人們眼里留有如此的神韻呢?當我們還在山腳想像“江浙第一高峰”時,心中自然充滿著神奇和向往,期待著登高望遠的哪一刻,可以極目遠景,縱覽天下。

當我們真正爬到山頂,發現山頂的風景,其實和山腳并無兩樣,所不同的,只不過是山頂的風會吹得更猛烈一些而已。

站在“江浙首峰”之巔,我們極目遠眺,群山之外依然是群山,層層包圍的山體,讓我們感到自身的渺小。但是,再高聳的山巒,最終也是被征服在人們的腳下。這時,我想起一句名言:

再長的路,長不過跋涉者的征程;再高的山,高不過攀登者的腳步。

是的,在不懈努力的攀登者腳下,是不會有愈越不過的山巒的。當跨越千辛萬苦征服阻礙與艱難之后,攀登都便有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慨。此時,所有的勞累與辛苦,都將化為烏有,心靈早已被勝利所占據。

成功征服“江浙第一高峰”的喜悅,已然讓我們感到由衷的自豪。這時,我的內心也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

攀登,目標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是征服之中的堅持和毅力。大自然如是,那么,人的精神世界又何嘗不如此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