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后,順便打開網頁,一則消息映入眼簾:初三女生因家人不讓玩手機 從19樓跳下身亡。
我心中一凜,初三的女生,正和我女兒一樣大,什么原因讓她如此的決絕!
懷著顫抖的心看下去:……姑娘墜樓與家人的爭執有關。當時,姑娘被家人發現正在使用手機,家人提出反對意見,雙方隨即發生了一些爭執。在爭執發生后不久,親戚接到了姑娘家的電話:“家里出事了……”據警方調查,初步排除他殺可能,系自殺。
又是一起家庭教育的慘劇!
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女兒。我的女兒剛入初三,就在昨天晚上,她找我背誦幾首詩后,主動給我說,她們再過一星期,就要進行模考了。
我清楚記得當時心中突然一股暖流:女兒開始主動和我說她學習的事了。
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事。近6個月了,我從開始審視自我,嘗試改變,到自我學習、進步,這180天的時間,我努力從思想,從行動上改變、提升自己,現在終于有了回報。
印象中,我女兒是個思想長不大的孩子。她愛看動畫片,除非因為學習沒機會看,一有機會,她看的電視肯定是“海綿寶寶”、“熊大熊二”之類,最多是“柯南”一類,略微燒腦的。每當她看這些電視劇的時候,我常逗趣她,說她是個“想長大的孩子”。她的道理就是“小就小唄,我愿意!”。聽她這么說,我心里還暗自慶幸:這也好,孩子思想單純,不像那些早熟的同學,倒省得擔心早戀的發生!
然而,就在去年下半年開始,她的興趣來了180度大轉彎,學習之余,她開始了看起了青春偶像劇,《歡樂頌》《我們相愛吧》等劇竟然成了她追的目標,下載的歌曲里竟然還有張震岳的《愛的初體驗》。性格也開始變得叛逆起來,開始嫌她媽啰嗦,道理給她講到底,可結果是讓她怎么樣,她偏不怎么樣。回到家,寫作業不再像以前開著門,而是常常把門關得死死的。
狼來了!
狼來的結果就是:妻子得了抑郁癥(輕微),我的脾氣也開始上升,在努力克制下,常常變得煩燥不安。
還好,我和妻子不約而同開始了“自我救贖”——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讓孩子聽自己的話了。我們都認識到:她有她的思想,她有她的世界。從一些心理書籍里,較深地理解了“同理心”,開始學著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妻子也在網上參加了一個“育心”的群(雖然我不太認可那個群的方式),育子方法上也有了不小的改變。我倆達成共識:我們做好自己,給孩子樹立榜樣,潛移默化地影響,讓她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非特殊情況下,不做過多干涉。
具體來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努力做到了以下四個方面:
1、父母適當示弱,逐漸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
妻子身體不好,有4、5年的類風濕病史,現在還一直吃藥,平時不用冷水。白天,我不在家,當需要從冰箱里拿東西時,妻子就讓女兒幫忙;需要拖地時,她手腕疼為理由,讓女兒拖地。一開始,她肯定不樂意,妻子就訴說自己的不舒服,于是女兒就去做了,做得次數多了,再叫她做類似家務時,就不需要再解釋了。
2、盡量不催促孩子,自己的時間自己管理。
女兒對時間從小就沒概念。上幼兒園時開始學鐘表,到了初中,還是只看數字表。起床,上廁所,也是慢慢騰騰,6點20分的起床鈴,常常要到6點35分以后,媽媽過去叫她,才恍惚間慢慢起床。這樣,每次吃飯、上學,都是在催促下,她才行動,每次時間都挺緊張。但她并不覺得緊張。于是,我們給她說好,鈴響了就起,自己掌握時間。喊她吃飯,也只叫一遍,不再等她來了再開飯。就這樣,經過兩、三次的遲到之后,她學會了自己掌握時間,安排事情時,也開始自己算“幾時出發,路上用時,到達時間”了。
3、引導孩子樹立自己的目標,相信孩子能自覺糾正不良習慣。
初中的學習,學校不準學生使用手機,女兒班主任也多次強調。但我們考慮,現代社會的發展,完全讓孩子遠離手機也是不可能,不可取的。我和妻子經過慎重考慮后,沒有完全限制她使用手機。只是告訴她手機的作用,可以用手機,但不能因為用手機影響學習。后來,偶然發現她在我們睡覺后,用手機讓同學給她傳作業答案。開始,我們也很生氣,但冷靜下來后,轉念想:她為什么抄作業?是因為不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沒有意識到抄作業的危害,可能她只是不想挨老師的批評。
想到這一點之后,我們沒有當時說破她抄作業的事情,而是與她進行了一次關于“學習目的、樹立目標”的長談。當時正是6月份中考時期,我們給她說了我倆上學、工作的經歷,也從側面說了抄作業的危害,讓她自己意識到錯誤,進而從心底里找到了學習的意義,樹立了初、高中學習的目標。
后來,她再沒有抄過同學的作業,有不會的問題,也開始主動詢問求解了。
4、父母做好自己,孩子自會跟隨。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做到什么樣,自己必須首先做到。在過去的4個月里,我和妻子都找到了自己的學習、進步方向。我拾起了放棄多年的英語,參加了靜好書院的學習,內容涉及時間管理、人際溝通、哲學、國學等課程。妻子繼續她的育心群,走出了焦慮和抑郁,并開始幫助別人。這一切,孩子也都看在眼里,主動安排著自己的學習。漫畫、電視劇也很少看了,即使看了,也能自己控制時間。
改變的過程是漫長、煎熬的,雖然我們有時也看到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但也忍著,沒有強制要求改變,而是引導她結合自己的目標,思考自己的方式、方法是否合適。
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父母們的成長過程。子女不是自己的復制品,而是一個不同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生活軌跡。我們要做的,就是堅持自己的初心,尋找更美好的自己。同時,站在對方的角度,以同理心與孩子進行溝通,在必要的時候,糾正、助力孩子一把,就足夠了。
回到開頭這個不幸的事件。我們無法得知當時到底發生了什么,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僅僅是一次不讓玩手機,孩子不至于一下子就到跳樓的地步。結果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社會的壓力,落到家長們身上,如果父母們不能將青春期的叛逆疏導、緩解,不能以“同理心”與孩子和平共處,而是一味的管教,壓制,最后必將會是慘痛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