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自從換了工作以后,搬到了稍微寬敞的兩居室,家里前任租客又留下了一張長條的空閑書桌,剛好可以覆蓋日益增加的書籍量。于是我三天兩頭就在網上買書,偶爾到了實體書店也非得要抱幾本書回來,室友很不能理解,關系稍微差點的泛泛之交都覺得我很作,明明沒有學霸心偏要給自己硬塞一堆文書,還要時不時曬一曬裝一裝,心眼里都覺得我挺會秀的。每每碰上這樣的事,我就覺得很委屈。讀書不過是我的一種私人喜好罷了,卻非得被旁人貼上學霸、作秀等字眼。
? ? ? ?這種被誤解的情況,從初中開始便是如此。
? ? ? ?初中的時候我很喜歡《哈利波特》,所以每到下課時間,當別的小朋友兜著手到處游逛時,我就從書桌底下抽出那本封面很絢爛而奇異的書籍,迫不及待的讀起來。那正是一個開始喜歡在背后議論人的年紀,常常會有意無意的聽到旁人對我指指點點,因為我初中成績還算是不錯,尤以語文為勝,所以他們常在背后喊我“書呆子”,覺得我看那么多書就是為了考試,那會我的心態不如現在一般的開闊,所以當聽到別人在背后這么議論我時,我有一次竟生氣的哭了。然后為了避免同班的同學排斥我,我只好收齊自己喜歡的書籍,逢下課時就和她們窩在一起嬉鬧,一起討論明星的緋聞,一起議論學校的老師……書,只能被我兜著回到家,才敢慢慢的細看。
? ? ? ?高中的時候,我去了鎮里的重點中學,和同學們相處之后才發現,自己的閱讀量如此的匱乏。因為是重點高中,身邊自然而然的聚集了一群喜好閱讀的朋友,那段時間應該是我讀書相對輕松的時光。學業負擔不重的高一高二,我和相熟的同學們常常在下課的時候熱烈的討論著我們剛看過的書籍。其實從小學開始,我就迷上了偵探小說,從《福爾摩斯探案全集開始》我就跌進深深的推理坑,所以高中那會看得最多的也還是偵探推理類小說。每一次閱讀之后的探討,都像一場頭腦風暴,給緊張壓迫的學習生活增添了些許刺激和趣味。縱使當時的學習環境下,依然有少許同學常常會說我們是一群不務正業的同學,但是依舊阻止不了我們在課堂之下討論那些有趣故事的腳步。
? ? ? ?上了大學以后,我的生活里固定有了閱讀的時間。大一的時候,應該學校離市區非常的遙遠,讀書成了乏味生活的添加劑。周末的時候,我常常拎上一個包和一杯水,在圖書館待上一整天。我在圖書館的樓層里四處游蕩,那段時間,我幾乎沒有固定的閱讀類型,往往是走著走著,被一個有趣的書名吸引住了,我就在那個書架旁站了一天。那段時間快樂而憂傷,快樂的是我一瞬間“擁有”了很多書籍,憂傷的是室友和旁人對我的誤解。最夸張的是同寢室的同學都覺得我很作,人木訥而沒長進,當時我很驚訝于她說出的那番不知從哪里來的理論——大學是用來玩的,只有我們這種傻的人才是用來讀書的。
? ? ? ?當時的我很不屑于反駁她,因為我深知這樣的誤解太多了。這種誤解從初中我開始在學校讀書開始,一直延續到如今我畢業跨入職場。有一次在工作群里不知誰引發的話題,說著說著竟然拐到了推薦書籍這一方面,平時在群里沉默寡言的我一開心,就在群里給同事推薦了三本書,過了好一會,一個同事率先回復了我,發了微信里常用的一個“微笑”表情,接著群里的同事紛紛按照序列回復了一模一樣的內容。我當時很無奈,什么也沒做回復,默默的把群消息刪掉。
? ? ? ?其實讀書對我來說,就像玩游戲、唱歌、畫畫……一樣是我的一種習慣,一種消遣方式。就像聽歌一樣,你會根據你的心情決定聽那首歌,或者那種類型的歌曲,我也會根據自己的狀態和渴求,選擇怎么樣的書籍,是溫暖治愈的伊坂幸太郎還是郁結于心的郁達夫,更多的時候,讀書給了我一種安全感,像是一個避風塘,在書里,我暫時可以不用管周遭的風暴,可以盡心的享受此刻書帶給我的寧靜。
? ? ? ?每一次出門,我都會帶上一本小巧的書,候機時候我會看書,等待辦理業務的時候我會看書,有時候搭著地鐵感到無聊時我也想看書……看書就像你刷刷微博聽聽歌玩玩游戲一樣,我用書消磨了很多時光,獲得很多快樂。在很多時刻,我并不覺得,書和這些其他消遣工具比起來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令人覺得高貴之處,我也并沒有因為看到旁人在嘈雜的環境中低頭看書而頓感國民閱讀的使命,我可能更好奇的是,如何可以做到在搖晃的車廂里看完一整行字,經常會暈車的我佩服著他們不會頭暈。
? ? ? ?我記得大一剛開始的時候,整個宿舍只有我帶了電腦。那個偏僻沒有網絡的學校宿舍,我常常是無聊的在網上玩游戲,大話、倩女幽魂、CS……記得我第一次在宿舍玩CS,全部舍友都瞪大了眼睛看著我,表示不敢相信我竟然會玩游戲,而且還是一款在他們眼里帶著點血腥的游戲。那時候我回頭對她們笑了笑說,這只是我一種消遣習慣,就像讀書一樣。后半句我一直沒有說出口,包括現在我能坦然面對諸多誤解,卻給不了解釋,因為這個解釋太裝了。就像我可能還要再對他們啰嗦一句,不僅讀書,寫文章也是我一種習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