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之后,經常感覺自己沒有時間來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有的時候我就會想,時間都去哪里了呢?
表面上看來,每天工作八小時加吃飯兩小時加路上兩小時,這就12個小時了,如果想要時間來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情,看樣子只能壓縮睡覺的時間了。
后來再深入思考一下,我發現我陷入了一個誤區。
CPU空閑運行是一天,運行大數據量計算也是一天,對于CPU來說同樣的一天,價值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大腦也是如此,認為時間對每個人是均等的是一個錯覺,衡量一個人有多少時間,應該用思維時間來計算。不過我認為用“思維時間”來描述這種運行狀態并不是很貼切,我更愿意用禪宗的“臨在”來定義這種運行狀態,也就是“臨在時間”。
看到像Mark Zuckerberg、Elon Musk這樣的神人的時候,我常會感嘆,他們怎么能在這么年輕的時候就做出了這么多難以置信的事情,后來我想明白了,如果從流逝時間的角度來看,的確是難以置信,但如果從臨在時間的角度來看,那么就可以理解了。
因為絕大部分人的臨在時間是遠遠低于流逝時間的,我們的大腦基本上都是在空閑運行,我們領悟一個道理,多數是被動領悟的。只有在現實撞到我們臉上的時候才感到疼,疼完了之后還是不記得時時提醒自己,結果很快時過境遷拋之腦后,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個坑的時候早忘了曾經跌過跟頭了,像這樣的效率,除非天天摔坑里,否則遺忘的效率總是大過吃虧長的記性。
善于利用臨在時間的人則不一樣,他們懂得利用思考去深入理解一個事物,思考能夠讓他們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這種能力使他們不但能從自己的經歷中獲取經驗,還能夠從別人的經歷中汲取經驗,他們擁有著遠超過自然年齡的臨在年齡。
如何提升自己的臨在時間呢?最重要的就是要“專注”,專注可以幫助你從兩個角度提升你的臨在時間。
一是時間長度。
當你非常專注于一個方向、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生命中憑空多出很多“暗時間”,你走路、買菜、洗臉洗手、坐公車、逛街、出游、吃飯、睡覺,所有這些“暗時間”都可以轉化成為臨在時間,這樣你每天憑空就會多出好幾個小時,你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時間進行思考,反芻和消化平時看和讀的東西,深入思考表象下存在的道理。
二是時間效率。
我們生活中需要處理的事情很多,需要時不時的在多個任務之間切換,每切換一個任務,你就需要“熱身”,載入這個任務的上下文場景以幫助你進入任務狀態,這會導致大量的時間耗費在任務狀態載入上,即使你能夠把各個任務的優先級分配的很合理,也難免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心中忽然想起另一件事還沒做,這就如同沒做完的事情在大腦里面留下一個“隱藏進程”,時不時地發個消息提醒你,中斷你正在做的任務狀態。
而“專注”可以迅速的載入任務背景,達到一種忘記時間流逝的“flow”狀態,flow是一種完全投入的忘我的狀態,游戲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為游戲是最容易讓人達到flow狀態的事物,當你沉浸在一款游戲中時,你是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的。在這種狀態中,人不需要對自我狀態進行防御性的監控,因此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激活大腦中所有相關的記憶神經網絡,使得你思考的知識可以同大腦中與其相關的各種既有知識充分融合、關聯,很多思想的火花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閃現的。
很多人說,我無法“專注”的投入某件事情是因為我對這件事情不感興趣,如果我找到了感興趣的事情,那么我自然會專注進去。我認為這是一種對“專注”的誤解。
“專注”并不是指你完全投入的去做某件事情時的狀態,而是你完全投入的去做某件事情達到的結果。它甚至不是一種單純的思維模式,而是一種“無念”的純意識狀態,是一種個人與世界建立聯系的方式。
為什么“專注”不是一種單純的思維模式呢?因為如果單純的思維在本質上是一種求生的機器,攻擊、防范其他的思維,收集、儲藏和分析信息——這是它所擅長的,但是它不具有創造性。從我們出生開始,這種單純的思維就沒有停止過,它在你腦海中不停的勾勒出一個虛幻的自我形象,對于這個虛幻的自我形象而言,它在“當下”幾乎是不存在的,它只有在時間維度上向前或者向后延伸到過去或者未來,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也就是說,它會盡力使過去發生的事情復活,因為如果沒有過去,單純的思維并不知道你是誰;它還不斷地把自己投射到未來,并且在未來尋找某種慰藉或滿足。這時的你就會有一種與自己以及與自己周圍的世界相分離的幻想,你會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感到自己就像一個孤立的碎片,這時你的flow狀態就被打斷了,你內外部的恐懼、沖突與矛盾也隨之產生。舉個例子,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你會覺得做完這個事情,你就能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這個時候,你還能“專注”么?你還在沉浸在“flow”里面么?
所以說,“專注”是無法通過單純的思維達到的,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你越想通過思維去擺脫其它雜念,專注于當下的事情,這些雜念越能控制你,讓你更加無法專注于當下的事情。你只有通過超越思維的思維方式才能夠達到“專注”,也只有通過這個方式,“專注”才能夠不依賴于你是否喜歡干這件事情而存在,這種方式就是你要深深的進入當下、接受當下,而不是抗拒當下、否定當下,你要學會擺脫單純思維和情緒的控制,學會汲取當下的力量,創造一種“思維觀察者”的臨在,無論是好是壞,你喜歡或你不喜歡,都把他作為當下的一種元素容納進來,這時你就會發現,你已經處于一種無意識的臨在狀態,你虛幻的自我形象已經不能再當下控制你了,因為在這種無意識的臨在狀態下,過去和未來都已經沒有了意義。
你可能會覺得這話沒有道理,過去和未來都是真實存在的,畢竟,過去決定了我們是誰和我們現在的思維和行為,我們對未來期望和目標決定了我們現在該采取的行動。
其實并非如此。
你可曾在當下之外體驗過、做過、思考過或感覺過什么東西?
有什么事情能發生或者存在于當下之外嗎?
答案很明顯,不能。
沒有任何事情可以發生在過去,所有的事情都只發生在當下。
也沒有任何事情會發生在未來,所有的事情都只發生在當下。
禪宗的本質就體現在這里,你要學會“在當下的刀鋒邊緣上走路”。當你深入當下時,本質內不是你的東西就不會在你之內生存,單純的思維方式已經同時間一起,被你從你的意識中剝離了,你所有的問題都消失了,你和你所處的世界、所做的事情,建立起來一種“天人合一”的聯系。
這時的你就會發現,你可以“專注”于當下的每一件事情,臨在時間代替了流逝時間,flow成為了你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