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疫苗問題實在是太高調了!
? ? ?在眾多聲音的今天,面對眾多媒體的各種言論,無論他們抱有什么樣的目的(煽情?博人眼球?制造恐慌?),陽媽都不做評論。此時,我只想從一個有兩個女兒的醫(yī)生媽媽的角度,客觀、理性的說說疫苗相關的知識和我們中國的免疫規(guī)劃。
? ? ?寶寶從胎兒期開始,就已經開始建立自己的“免疫”。什么是“免疫”呢?“免疫”就是人體能夠認識自身,同時能夠識別外來物質的能力。所以,在此,針對“免疫”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識別自己,并且能夠容納自己”,第二是“識別外來物質,并且能夠抵御外來物質”。而作為兒科“疫苗”相關的免疫范疇,我們,主要涉及的是第二個方面,即如何幫助寶寶去“識別外來微生物的侵襲”,并且“產生保護自己的能力”。
? ? ?寶寶的免疫系統(tǒng)針對各種病原體,存在兩種免疫方式,即“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是與生俱來的,它來自于爸爸媽媽給寶寶的遺傳,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特點,這種免疫方式,不是特別針對某一種病原體起作用,能被快速激發(fā)。陽媽理解,我們平常說的“通過鍛煉身體,飲食均衡”提高的免疫力,應該很大程度上是指這種“非特異性免疫”的能力。而“特異性免疫”不是寶寶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寶寶發(fā)育過程中,遇到相應的病原體之后,才能產生的免疫力。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寶寶得病未必是壞事,寶寶是在提高自己免疫力呢!”。小寶寶的免疫系統(tǒng),在出生時,從結構上,很大程度上已經準備完成了,可是,由于這些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還“不認識”這些致病物質,所以,功能還不完善,才導致很多感染性疾病在小兒身上多發(fā)。隨著寶寶免疫系統(tǒng)“認識”的東西逐漸增多,孩子身體也就會逐漸強大起來了。
? ? ? 免疫規(guī)劃的理論基礎,針對的就是寶寶的“特異性免疫”。免疫學家,試圖采用“人為”的方式讓寶寶獲得針對該病原體的特異性的免疫力,而這種意圖,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來實現(xiàn)。一種是激發(fā)孩子的“主動免疫”,另一種是讓孩子在短時間內受到“被動免疫”的保護。“主動免疫”是通過人為模擬微生物感染人體的過程,從而讓寶寶“自己識別和產生”保護自己的免疫力,這種免疫力來自于免疫系統(tǒng)產生的各種抗體和動用的各種免疫細胞的聯(lián)合作用,它可以讓孩子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獲得持久而有力的保護。而“被動免疫”往往用于比較緊急的情況,人為的給寶寶快速輸入針對某種病原微生物的抗體,不需要自己產生(因為時間緊迫,孩子自己產生抗體需要一個過程。),這種保護是短暫的、臨時的,下次出現(xiàn)同樣問題,還得再次同樣處理。比如當孩子被狗咬傷后,要立刻給孩子注射狂犬病疫苗,這種疫苗就是針對狂犬病病毒的“被動免疫”而設計的。小胎兒,通過胎盤接受母體輸入大量的保護性抗體,在出生以后,通過吃母乳,繼續(xù)從母體獲得保護性抗體,這些過程,也都是“被動免疫”的過程,所以,這種免疫力隨著寶寶的逐漸長大會逐漸降低,寶寶需要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免疫力,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 ? ?所以,各個國家免疫規(guī)劃(打疫苗),絕大多數(shù),是針對“主動免疫”而設計的,其目的在于,讓孩子能夠“自己保護自己”。
? ? ?于是,疫苗產生了。
? ? ? 通常,我們將細菌性制劑,病毒性制劑等“人工主動免疫“的制劑稱之為“疫苗”。由此可見,疫苗是用來防細菌、防病毒感染的,它是試圖通過人為的方式,讓寶寶“自己產生”針對這些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力。疫苗一般分為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兩大類。減毒疫苗是將感染人體的病原體進行“減毒”處理,從而使這些病原體在“人為”感染人體后,基本不會對人體產生致病性,但是同時會讓人體免疫系統(tǒng)記住它。當人體在再次遇到“自然”感染的情況時,能夠快速有力的識別和消滅這種病原體。滅活疫苗的種類比較多,可以是細菌或者病毒的成分,類毒素(細菌的毒素進行減毒處理)等。減毒疫苗往往給寶寶注射一次,寶寶就能獲得比較強大的抵抗力了,有時候,再注射一、二針加強針,是為了讓免疫保護更加完美。可是,對于滅活疫苗,往往需要多次注射,往往前1、2針的基礎免疫,不能產生比較多的抗體,而在后來的加強階段,才能產生較強程度的免疫保護反應。
? ? ?我國自1978年實施免疫計劃以來,通過普及兒童計劃免疫,減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質炎、結核、破傷風等疾病發(fā)病人數(shù)約3億多人,減少死亡400多萬人口。因接種乙肝疫苗,減少乙肝感染者3000多萬人,而目前,乙腦、流腦的發(fā)病率,降到歷史最低。而這些,都是兒童期間,致殘、致死率極高的疾病。所以,疫苗,對孩子非常重要。
? ? ?目前,在北京,實施的免疫規(guī)劃是2009年制定的。可能由于發(fā)病率高低、政府經濟承受能力等原因,還列出了二類疫苗,父母可以根據(jù)經濟和其他情況,比如出國旅行等原因,選擇給孩子接種。
? ? ? 寶寶1歲之前,注射的疫苗最多,陽媽前面所敘述的“減毒疫苗”和“滅活疫苗”都有涉及。中國免疫規(guī)劃程序不是隨便設定,而是權衡各種影響疫苗接種效果的因素,綜合得出,從而設計了適合中國孩子的免疫流程。這些影響因素,陽媽簡單列出以下幾種:因為孩子呼吸道疾病在6個月后就開始高發(fā),所以,涉及到呼吸道傳染的白喉、百日咳、結核的疫苗,都在6個月內,給孩子計劃接種。過早接種麻疹疫苗,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會受寶寶體內母體抗體影響,所以第一針麻風(麻疹、風疹)二聯(lián)疫苗在寶寶8個月才接種。疫苗接種需要根據(jù)“多種疫苗聯(lián)合接種”和“同種疫苗多次接種”的一系列規(guī)則,在不影響免疫接種效果的基礎上,讓孩子減少接種次數(shù)。諸如此類問題,都是制定免疫規(guī)劃流程的考慮因素。
? ? ?陽媽在此列出幾種最常見的疫苗相關問題
1、疫苗接種的時間問題:
? ? ? 疫苗能否提早或者推遲接種,絕對是媽媽們最想了解的問題。對于每一種疫苗,一般只列出最短接種間隔和最小接種年齡的限制。對于需要接種多次才能完成基礎免疫的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由于存在免疫記憶,不同劑次間的實際接種間隔若比常規(guī)推薦的間隔長,不至于削弱機體對疫苗的免疫應答。同樣,延遲接種推薦的加強針也不會對抗體應答造成不良影響 。因此,若推薦的基礎免疫程序中途被迫中斷或者加強免疫被迫延遲,也不需要再次從頭開始整個免疫程序的接種。所以,寶寶如果因為生病而延遲了疫苗的接種,媽媽只要等寶寶病好了,盡早接種便是,媽媽們不要在為此問題焦慮了。下圖陽媽選取了美國2015年最新的疫苗接種流程的圖表。最左邊一排,是疫苗的名稱,表中黃色部分,是推薦的每劑疫苗的接種時間,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出,在美國,每次疫苗接種時間“是一個時間范圍”而并非一個“時間點”,所以,陽媽覺得,我國的免疫接種手冊也可以借鑒他們的設計,這樣會更加人性化。
2、寶寶生病時能否接種:
? ? ?WHO認為,有以下情況的兒童可以接種疫苗(以下情況的寶寶是可以“接受接種疫苗”的,但要選擇合適的時機給寶寶接種。):
1. 傳染病,如體溫<38.5攝氏度的上呼吸道感染和腹瀉。
2. 超敏反應、哮喘或其他特應性表現(xiàn)。
3. 驚厥家族史。
4. 抗生素和低劑量皮質激素全身和局部使用治療。
5. 皮膚病、濕疹或局部皮膚感染。
6. 慢性心、肺、腎或肝臟傳染病。
7. 出生后黃疸史。
8. 早產兒、低體重兒。
9. 營養(yǎng)不良
10.既往有百日咳、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感染史。
11.傳染病潛伏期。
? ? ?神經系統(tǒng)疾病兒童:建議推遲到確定無進行性神經系統(tǒng)疾病時再接種百日咳疫苗,禁忌接種乙腦、流腦多糖菌苗。
? ? ?過敏性疾病兒童:在急性發(fā)作期不應接種疫苗,必須等到其緩解期,相對穩(wěn)定期或恢復期再接種。過敏的孩子如果對疫苗成分過敏,也不能接種。
? ? ?慢性腎臟病及進行血液透析的兒童:美國CDC推薦,應接種滅活病毒疫苗或細菌抗原疫苗。
? ? ?雖然WHO給出了以上建議,但是我給孩子接種疫苗還是比較謹慎的,在孩子生病的時間里,我都盡量回避接種疫苗。因為疫苗接種時間可以適當向后延長而不影響接種效果,陽媽建議還是謹慎為妙。所以,請媽媽們給孩子接種疫苗前,同防疫站醫(yī)生溝通,再決定是否接種。
3. 雞蛋過敏的孩子能接種麻疹疫苗嗎?
? ? ?因為現(xiàn)在麻疹疫苗的制作方法已不同以前,所以,雞蛋過敏的孩子是可以接種的麻疹疫苗的。現(xiàn)在很多麻疹疫苗是聯(lián)合疫苗,比如麻風(麻疹、風疹聯(lián)合疫苗),麻腮風(麻疹、腮腺炎、風疹聯(lián)合疫苗),其中的“麻”都是指麻疹。雞蛋過敏的孩子對單純麻疹疫苗是可以耐受的,但是,對于聯(lián)合疫苗,還涉及疫苗中的其他成分可能導致寶寶過敏,所以,媽媽們在接種前,請咨詢防疫站醫(yī)生。
4.常見的預防接種的反應
全身反應
接種滅活疫苗:少數(shù)孩子會在24小時內發(fā)熱,一般持續(xù)1~2天,很少超過3天。個別孩子會在疫苗接種后2~4小時就發(fā)熱,6~12小時達到高峰。
接種減毒活疫苗:出現(xiàn)發(fā)熱的時間會比接種滅活疫苗稍晚,比如注射麻疹減毒活疫苗后,6~10天內可能會出現(xiàn)發(fā)熱,個別孩子可能有輕型的麻疹樣癥狀。
接種疫苗后:少數(shù)孩子還可能出現(xiàn)頭痛、頭暈、乏力,全身不適的癥狀。一般持續(xù)1~2天。個別孩子還可能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一般以接種當天多見,很少超過2~3天。
處理方法:發(fā)熱在37.5℃下,應加強觀察,鼓勵寶寶適當休息,多飲水,防止繼發(fā)其他疾病。發(fā)熱在37.5℃以上或者雖然體溫<37.5℃,并且伴有其他全身其他癥狀或出現(xiàn)異常哭鬧的孩子,父母應適時帶寶寶就醫(yī)。
局部反應
皮下接種的疫苗:注射后數(shù)小時到24小時或者稍后,少數(shù)寶寶可能會出現(xiàn)局部的紅腫伴有疼痛,疼痛的范圍一般不大,僅有少數(shù)孩子紅腫直徑大于3厘米。一般在24~48小時內逐漸減退。
卡介苗:絕大部多數(shù)寶寶會于兩周左右,在接種局部出現(xiàn)紅腫,以后化膿形成潰瘍,一般8~12周后結痂形成瘢痕。
處理方法:紅腫或硬結直徑小于1.5厘米,一般不需要處理。直徑在1.5到3厘米的局部反應,可以用干凈的熱毛巾熱敷,每日多次,每次10~15分鐘。如果出現(xiàn)直徑大于3厘米的局部反應,應帶寶寶及時就醫(yī)。
注意:卡介苗接種出現(xiàn)的局部紅腫,不能熱敷。
常見的預防接種異常反應
發(fā)生的幾率非常低,父母們不必過渡恐慌。
多見:無菌性膿腫、熱性驚厥、過敏性皮疹、過敏性休克、過敏性紫癜、多發(fā)性神經炎、癲癇、腦病、腦炎和腦膜炎、脊髓灰質炎疫苗相關病例。如果遇到孩子出現(xiàn)這些問題,媽媽們要及時帶寶寶就醫(yī),并積極聯(lián)系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協(xié)同處理。
偶合癥
? ? ? 偶合癥在兒科學范疇是指:寶寶在接種時正巧處于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者前驅期,但在寶寶疫苗接種后偶合發(fā)病。說的直白些,就是:孩子患某種疾病和打疫苗很巧合的同時發(fā)生。寶寶在某些疾病,比如感冒,消化道感染早期,癥狀可能不是很明顯,恰巧此時,媽媽們又帶寶寶去打了疫苗,回家后寶寶就發(fā)病了,這種情況的發(fā)生,不是由于疫苗本身問題引起的,是不屬于異常反應的。可是,父母們有時無法區(qū)分這種情況,一味的把孩子生病歸結于疫苗注射,也是不太理智的想法。偶合癥并非陽媽自己杜撰,而確實是免疫規(guī)劃的基本知識,陽媽在此列出,是為了讓各位爸爸媽媽更加清楚的了解發(fā)生在寶寶身上的問題。
? ? ? 客觀的說:疫苗接種是一項“利遠大于弊”的疾病預防控制措施。尤其是我國目前計劃內接種的一類疫苗,都非常重要,因為這些微生物一旦感染寶寶,都可能給孩子造成嚴重后果。所以,媽媽們要理性面對待孩子的疫苗接種,理性看待這次發(fā)生的疫苗相關事件,切不可隨意給孩子更改接種計劃,否則,孩子可能會面臨更高的感染風險。
? ? ?真心期待我國政府能夠妥善處理這次的疫苗事件,能夠積極完善免疫規(guī)劃的全部流程和管理,讓我們的寶寶生活在陽光下。
? ? ? 以上內容,是陽陽媽媽今天分享的知識,希望在信息繁亂的今日,能讓大家找到一絲光明,幫助各位爸爸媽媽找到方向,讓寶寶快樂、健康的成長。陽媽還會陸續(xù)推出其他多種疫苗的分別論述,大家請持續(xù)關注陽媽后續(xù)的話題。
本文主要的參考文獻有:
楊永弘,《兒童疫苗學》,2013年,10月,第一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第10版。
《疫苗學》,第五版。
美國免疫實施咨詢委員會2015年推薦的0~18歲人群免疫程序 ,中國疫苗和免疫雜志,2015年,6月,第21卷,第3期。
夏憲照,羅會明,《實用疫苗接種手冊》,第二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vaccine-preventable diease,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