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暢銷書《異類》的走紅,相信大多數人對10000小時理論都不會陌生,即任何人如果想要在某個領域達到頂級專家,必須至少練習10000小時。
10000小時理論的意義在于給出了一個可以量化的學習路徑:100小時通常可以了解一項技能,1000小時可以熟練掌握某項技能并可以靠此賺錢,而10000小時可以達到頂級水平。
然而如果成為高手只是時間的堆砌,那么事情也許并不會那么困難。我以前在學校踢野球的時候,遇到有的老師每天去踢2小時球,已經連續堅持了20多年,已經足以達到10000小時的訓練量,但他的水平不要說頂級就是和校隊水平也有不小的差距。我們大多數人從不到10歲的時候學習英語,一直到20多歲大學畢業,如果單獨統計學習英語的時間沒有10000小時但也早超過1000小時,但恐怕99%的人并不具備靠英語賺錢的能力。我們在生活中看到更多的是往往學習成績最好的人并不是學習時間最長的人,其實科學家造就給出了問題的答案:真正的關鍵根本不是練習時間的長短,而是練習的方法,而只有有效練習的時間累計效應才有意義。
怎樣的練習是有效的呢?答案是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
刻意練習必須滿足以下要求:
Super-focus, have full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極端專注
Stretches you beyond your current capabilities在學習區學習
Involves lots of repetition大量重復
Requires immediate feedback即時反饋
極端專注
刻意練習和普通的練習的根本區別在于刻意練習需要我們絕對主動,而在生活中我們的大量練習是被動的。主動練習需要極端專注來調動更多的腦細胞,并且我們的大腦是在多任務處理是很低效的,刻意練習需要我們只專注于一件事情。
在學習區學習
心理學家Noel Tichy提出一個理論來表示你想學習事物的等級:
最里面一圈是舒適區:對于你來說是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已經習以為常的事務。
中間一層是學習區,對自己來說有一定挑戰,因而感到不適,但是不至于太難受。
最外面一圈是恐慌區,超出自己能力范圍太多,心理感覺嚴重不適,可能導致奔潰以致放棄學習。
刻意練習需要我們始終保持在學習區練習,這其實是非常違反本能的。我們在工作中會本能的優先處理那些簡單的事物,我們在學習中會本能的做那些低難度的事情。
一個判斷自己是否處于刻意練習的簡單指標就是看自己有沒有不適感:看美劇不是刻意練習,輕松的踢野球不是刻意練習,在咖啡館悠閑的讀小說不是刻意練習,這些只是我們日常很好的休閑活動,但并不會真正提高我們的技能水平。
大量重復
大量重復和在學習區學習的原則并不沖突,并不是說讓我們去重復我們已經完全掌握的技能,而是說當學習一個新的技能時,我們唯有通過大量的練習,才可以把這個技能“長”在腦子里。
回憶下我們是怎么樣學會游泳的,如果你去問一個會游泳的人怎么樣蛙泳,他會告訴你先蹬腿,然后再劃手,然后換氣如此往復。好吧很簡單吧但你肯定還是不會,所以你必須不斷的練習,其實這三個步驟里面又可以細分出若干子步驟,比如蹬腿又有三個子步驟。所以你需要一直分解直到一個足夠簡單的動作,通過大量重復先掌握這個子模塊,然后再練習把這些子模塊合起來組成一個更大的模塊,直到可以把所有的模塊合起來,這樣你就掌握了游泳的技能。這里面大量的重復是必須的,有些人學游泳比較慢是因為一上來就想要把三個大步驟合起來練,而不去分解重復,這樣最終會耗費更多時間導致很多的無效練習。
及時反饋
沒有及時反饋的練習都是無效的,因為你不知道你的練習是對還是錯,錯誤的練習有可能還會損害技能。而及時反饋又與環境強相關,如果你想練習演講,你最好加入一個演講俱樂部;如果你想提高足球水平,你需要加入一個不錯的足球隊;如果你想搞科研,就得去一個不錯的實驗室。因為一般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你才能獲得有效的及時反饋。所以民科其實是一個偽概念,因為他們的練習沒有及時反饋,所以腦子里會有一大堆沒有經過驗證的想法,這些都被證明是不靠譜的。獲取及時反饋最好的途徑是有一個導師或者學習伙伴,如果實在沒有就需要自己來精心設計學習路徑。計算機是相對最容易自學的學科,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計算機的學習材料應該是最齊全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計算機可以通過運行程序馬上獲得反饋。
總結
所有的拖延癥患者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其實很刻苦的人,所以人們逃避的通常不是練習而是刻意練習,因為刻意練習是極端耗費腦力和體力的勞動,一般一次難以持續很長時間,刻意練習沒有太多寓教于樂,需要忍受枯燥的過程并且始終伴隨有輕微的不適感,刻意練習追求及時反饋,要始終針對我們的薄弱區進行改進從而獲得提高,而這都是自我突破所需要承受的必然代價。有如此苛刻的要求,你還愿意練習10000小時嗎?